编者按:长期以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进程中,重视培养、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五年来,学校已成功助力超过650名怀揣报国梦想的青年学子光荣参军,投身国防事业;大学生入伍数质量逐年提升,近五年共有650余名学生光荣入伍。其中,16名毕业生被部队特招直升军官,4名学生在部队服役期间立功。
为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学校大学生征兵数量与质量,近日,学校印发《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实施办法》,鼓励高素质大学生参军入伍。本报选登优秀退役复学大学生稿件,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从军热情。
在我的家乡孟良崮山下,有一片无名烈士碑,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些人是用生命保护我们的人,他们是中国军人。后来听老师讲,如果把军人的一生一分为二的话,他的上半生叫“不犹豫”,下半生就叫“不后悔”。作为“沂蒙山区的孩子”,选择入伍,我也没有犹豫,我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终生无悔的事情,那就是,吃最难吃的苦,当能打仗的兵。
还记得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魔鬼周”,我要用这仅有50公斤重的身躯持续负重25公斤以上,连续作战40多个小时,每日饮水不足900毫升,休息时长不到3小时,这是我20年来经历过最漫长、最疲惫、最煎熬的一周。那是“魔鬼周”的第六天,从上午5点到9点整整四个小时的训练毫无停歇,饥饿、疲惫、疼痛席卷全身,记忆犹新的是我和其余五名女队员将猛士车推行至前方两公里的食物补给点位。我们合力用手推,推到双手无力,就用肩顶,顶到肩膀肿胀,就用背抵……我们不愿放弃,疼到泪流满面,喊到嗓子嘶哑,累到双眼模糊,似乎连地心引力都在拼命拉扯着我往下坠,坠入到一片漆黑的深渊。
等我醒来,已经躺在了ICU的病床上。我尝试着动了动手指,发现即使是这样微小的动作也异常艰难,那时我刚从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热射病面前捡回了一条命。家人劝我放弃,我的心里却充满了不甘与自责,我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多撑哪怕一秒钟的时间去突破身体的极限。我知道,中国特战队培养的不仅是身体强健的运动员,更是意志坚定的战斗员,我们中国女兵永远都是好样的。就这样,我再一次站起来回到了我热爱的战位,守护我亲爱的祖国。
正式晋升狙击手主手的第一年,我被选派参加多国联合比武,那一次,我亲身感受到了外军身强体壮的军人风貌和在战略、战术上超越我自身认知的压力,也切实体会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我告诉自己,战场上不分男女,我是中国的沂蒙兵。带着对战斗的敬畏和对胜利的渴望,我在狙击点位上,从白天狙到黑夜,从夜晚狙到天亮,“我将无我”在那一刻,具象化了。最终,我以狙击单项第七的成绩,从诸多竞争对手口中的“中国小女兵”蜕变成为“中国女兵”,原来不是当了兵就实现了梦想,只有蜕变才能梦想成真。
退役复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我回到了养育我的沂蒙山区,拉起了一支不一样的支教队伍。我们不一样,因为组成这支队伍的每一名队员都是退伍沂蒙兵,所有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反哺沂蒙山;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结合自身从军经历,把更加生动的沂蒙精神讲给家乡的孩子们听,把青春化作那句“我曾是你,你会是我”的承诺;我们不一样,因为我们是“咱这山沟沟自家的小年轻”,在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沂蒙、关注沂蒙、支持沂蒙。
曾经的我,是一名特种兵,守护灯火万家;今日的我,是一名退役大学生,播撒精神火种;今后的我,将做一名有志青年,以赤子之心书写无悔青春!
(编者加:作者殷鹏,是我校一名来自沂蒙山区的大二学生,曾经是一名服役于特种作战部队猎豹劲旅的中国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