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荟萃精选

“吃亏是福” :导师刘新教授给我的人生寄语

时间:2025-03-19 来源:校报

“吃亏是福”是我的导师刘新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当第一次听见这句话时,我是很不认同的,我觉得这句话大概率是导师给我们画的“大饼”。可就是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整个研究生生活和接下来的人生。

2006年考研的时候,我对报考哪位导师举棋不定,同班同学就给我推荐了刘新老师。看着刘老师的导师简介,我内心忐忑不已。那一项项耀眼的科研成果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同时也给我留下了刘老师博学严谨、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可万万没想到,“真人版”的刘新老师竟是这么一个和蔼可亲,笑容和蔼的人。她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友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就这样,我有幸加入了刘新老师的研究生团队,开始了我无比充实的研究生生活。

有时候,直觉可能真是正确的。果不其然,刘老师虽然在生活中对我们笑容满面,无微不至,但是到了科研上,她又变成了我心中原先那个博学严谨、不苟言笑的样子了。为了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她每周都要给我们开一次seminar。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们送来厚厚一摞最先进的英文文献,“逼着”我们阅读翻译。至于试验框架、试验思路,更是亲自帮着梳理。除此之外,她还自掏腰包,把我们送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去学习先进的科研技术。在她的“高压”教育下,我们实验室整体的科研水平飞速提高。很多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都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常常会想,我们不过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业院校学生,刘老师怎么总是把我们当成985、211院校的毕业生来对待呢?后来我才明白,刘老师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我们不比任何人差,只要肯努力,一样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事实也确实如此。就在一部分同学还优哉游哉地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我们实验室早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这时候,刘老师的那句名言“吃亏是福”就正式上场了。刚开始,我确实不理解,看着有些同学在球场上打球,去商场逛街,自己却成天被困在实验室里摆弄瓶瓶罐罐,心里很不是滋味。特别是研一下半学期的时候,刘老师就“逼着”我开始做实验、写论文。而其他实验室的同学,一般研二才刚刚开始接触试验。这么看来,我显然是吃了“大亏”。更何况那时候的我,也就刚刚脱离科研“小白”,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独立做实验,写科研论文对我来说还很遥远。但师命难违,我只好拼命查阅文献,和老师讨论试验思路,准备试验材料。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磕磕绊绊地完成了试验,并自我感觉良好地写了一篇论文初稿,发给了刘老师。第二天,当我打开刘老师修改过的论文后,又受到了一万点暴击,简直无地自容。刘老师用文档修订的方式,把论文中的错误一一标注了出来,清晰明了,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放过,修改的内容比初稿的内容都多。难以想象当时刘老师是如何加班加点、一字一句地帮我修改。看着刘老师的批注,我真的非常佩服和感动。这次的论文修改,让我醍醐灌顶。我对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第二稿修改后的批注就少了很多,但依然存在问题。当第三稿再交上去之后,刘老师就直接让我投稿了。七天之后,编辑部通知我文章被录用了,一字未改。我非常高兴,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对刘老师那句“吃亏是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原来,世上并没有白吃的苦和亏。所有的吃亏,不过是成功路上的磨难。老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有一天,我们吃过的亏,受过的苦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福。

后来,在刘老师“吃亏是福”理论的影响下,我又陆续发表了三篇核心论文,同时获得了研究生二等专业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个人荣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我更是牢记刘老师的谆谆教诲,吃亏是福、敢为人先、不计得失,多次获得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当我回顾取得的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时,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我的导师——刘新教授。正是她的言传身教,让我没有虚度研究生时光。她对我们科研素质、科研思维以及做人做事方式方法的训练和引导,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以及许许多多和刘老师一样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老师们。正是她们的言传身教,才使得我们这些青农学子能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最后祝愿我的导师刘新教授,我的母校青岛农业大学诸事顺利,越来越好。

 

作者: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校友 刘伟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