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轻舟一叶,渺渺于茫茫大海,随波而逐流;师如前方灯塔,黑夜里的灯光温暖了我,照亮了我,让我看清自己,也看到远方。
初见
刚入校时,宋师姐带我熟悉校园,一路兜转直到实验室门前,外面淅淅沥沥的细雨下个不停,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迈入实验室的大门,见面、问好,简明地介绍、耐心地答疑,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如同写好的剧本,殊不知,我的人生轨迹在此刻已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初见导师,他的脸庞略显疲惫,散发着和蔼可亲的气息,但走起路来又有雷厉风行的气质,以至于后来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我也逐渐摆脱了拖泥带水的习惯。
田间劳作
去年夏天,课题组在东营试验田播种数亩大豆。耕种之事于我,如同自行车于鱼,虽生长于农村,却全然不懂。当天,老师带着我们划线、开沟、一粒粒播种,同时又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工人们劳作。一幕幕场景如同油画般刻印在我的脑海中,从不曾想雷厉风行的大学教授在大田里又能化身为经验老到的农民。我没有想过要复刻哪位伟人的人生轨迹,也没有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这一幕真真切切地影响了我,第一次对身边的人由衷地敬佩,平淡真实又深刻难忘。结束时,工人们带着工具散去,老师看着我们说:“缺乏锻炼啊,小伙子们。”我们哑然,相视而笑,一天的疲惫换来了沉甸甸的充实感,也感受到了对土地从未有过的亲近。
实验
三年研究生生涯,贯穿始终的永远是试验。一路走下来,科研上从没有一帆风顺的课题,大大小小的试验项目或多或少会有失败。在我迷茫沮丧时,导师会帮忙分析寻找原因,细心地开导,就如灯塔的温暖光芒,让大海不会淹没希望。当然,在实验指导方面老师也会有非常严格的一面,在我偷懒摸鱼的时候,严肃的批评要胜过耐心的劝解,导师的训诫能让我及时醒悟。
三言两语难以描述一番情景,我翻了翻笔记,又刚好看到彼时的感悟:实验至今,成果惨不忍睹,师训诫,幡然醒悟,自省后甚感愧疚,常有懈怠,本末倒置,深感现状如风雪交加,长此以往,毕业难如登天,愿发奋,以之为戒。遥想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越王勾践,知耻而后勇。今兵精粮足,万事俱备,若劳苦而无功,近则发人耻笑,远则难以毕业,利弊权衡一目了然。今十二月又八,待月余,切千粒豆,百豆成匡,行留痕,过留迹,班班可考,井然有序,必一举拿下。看着半生不熟的文言手法,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悔恨与想要发奋努力的心境,《三字经》中:“教不严,师之惰”,不外如是。
老师是蜡烛,是灯塔,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可是竹帛上、书本上孤零零的文字又哪有真情实感更令人记忆深刻?我的导师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也一样。相处之间,科研上、生活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了我,时刻在提醒我应该怎么做。除了知识,老师教给我的良好心态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也是我求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师者何为?昌黎先生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话便将“师”的含义概括其中,回顾这两年,我的导师不正是如此?感谢我的导师栾鹤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