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文化活动

机电工程学院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

时间:2013-04-01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0万人。受全球经济形势严峻的影响,部分企业对人才需求放缓,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机电工程学院力促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期望值,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多措并举为毕业生开拓更广的就业渠道。

职业教育是大学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早在2007年,我校就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学院要将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纳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并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作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的主渠道。

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不同年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科学定位个人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累积就业资本。通过专题报告、争锋论坛及个性化咨询等多种形式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创业奉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适应市场需求,从观念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鹰梦教育集团青岛分公司总经理许健是我院2012届毕业生。“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必修课,老师都是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干部。学院经常邀请企业家、用人单位领导和校友作为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来为我们作报告。”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我院还建立了就业跟踪反馈长效机制。建立该机制后,及时将跟踪调查结果反馈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中去,使人才培养工作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导下,紧跟社会的需求。

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是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同劳动人民感情的生动课堂,是毕业生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基层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长期以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院坚持以“志在四方、献身基层、立足本职、奋发成才”为主题,举办 “大学生就业论坛”、“基层成才之路”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仅这半年,学院就组织专题报告讲座达10多场,并组织毕业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教育。

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工作。大学生进入企业后,要安心从基础工作做起,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定位、规划,然后沉下心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把你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最高境界,个人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在这个企业或者行业就会成为专家,鲜花、掌声和荣誉也就会随之而来。

高坤是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届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错的他在10月份就与位于河北保定的长城汽车签订了就业协议。“我觉得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关键是他愿不愿意发光”,他说:“我的实习期工资不到2000,转正之后也就是2500左右。我看中的是这里的企业文化和育人环境,虽然保定只是一个三线城市,但我相信凭借我的努力我可以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

校企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对毕业生提出了“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要想满足用人单位的这种要求,必须实现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实现这种“零距离”对接的途径就是校企结合。首先,各专业成立了由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请校外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第三,探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每年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五征集团是我国的一家大型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在就业工作中我院与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首先,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企业利用学校培养人才,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实现双赢。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新一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半年来我院已经组织专场招聘会超过30场,举行就业创业类专题讲座10多场,同时鼓励毕业生走出校门找工作,采取多种方法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通过参加招聘会,同学们在实战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对于我个人来说,提高自身价值才是最有力的竞争手段。我平常就非常注重创新思维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在学院的创新基地工作。通过科技活动锻炼,不仅提高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锻炼了我的专业知识,还收获了乐观和积极,乐观是态度,积极是行动,我觉得这两个词能为我就业作出很好的指引。参加招聘会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想求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与人沟通、合作是不可避免,即将走向社会职场的我们要多准备在人际交往中释放正能量。”参加招聘会的房长虎同学如是说。

作者:孙晓凤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