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帮我来看看这是什么菜呀?别人给我的种子,说是这种菜能治高血压,可是俺们之前没见过这菜呀,你们过来帮我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功效?”一大清早,村里的老奶奶就来咨询刚刚到村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
这群大学生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赴滕州市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自从7月15日在滕州市重点贫困村李庄村安营扎寨后,村里的社区中心可热闹啦,除了平时在这里辅导村里的小学生学习之外,也经常有村民们来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
支教活动 寓教于乐增趣味
早上七点左右,村里的孩子们开始陆陆续续到达“教室”。队员们在收集到孩子们的基本信息之后,按照年级分配座位,除了给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外,还帮助他们预习新学期的内容。“老师老师,这个怎么读?”“老师,你看我这样写对吗?”“老师......”孩子们十足的学习劲头,让队员们热情高涨,更加耐心细致地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在指导孩子们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队员们也着重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养。休息之余,穿插着教孩子们朗诵《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篇目,团队指导老师江文斌老师也加入进来,问孩子们“谁能到白板前来默写古诗?”,“我会!”、“我也会!”、“老师,我会!”......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几个孩子默写地非常正确,不仅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还在白板前和古诗合了影,队员们笑称“这真是我和‘诗歌’有个约会呀!”。
每天的支教时间都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度过,谈起这几天的支教感悟,大一的队员刘丽说道:“每天上课前,学生都会比预定的时间早到很多,从大门走进去,就能看到他们从窗户外面望着我们,有的甚至会爬上墙头,小小的肩膀支撑着瘦弱的身体,用童音全力地喊着‘老师好!’。虽然支教活动只有短短十天,但我们仍希望能尽我们所能为孩子们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保持憧憬和期待,从而好好学习。我想这就是支教的意义吧。”
深入基层调研 把脉新农村发展道路
支教组辅导孩子的同时,其他组也在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入户面访,并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们到蒋广义老人家的时候,真的见识到了什么是家徒四壁,唯一的家具就是依偎在墙角破旧不堪的沙发,水缸里布满青苔,面板上有斑斑迹迹的霉团,沾满油渍的被子也显得硬邦邦的......家里只有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和一个眼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孩子。”队员丛琛介绍道,在与老人交流中得知,老人并不是这孩子的亲爷爷,而是他的二爷爷。孩子的亲生父母已经双亡,蒋广义老人依靠从批发市场进菜二次贩卖赚中间差价来维持生计,抚养孩子。“之后我们又看到在角落里坐着小板凳的孩子,见他仔细翻看着缺页的教科书,我们走过去的时候,他神情有些惊慌失措,然后默默地紧攥着书走开了......”
队员们驻村调研期间,深入走访三十余户贫困户家庭,挨家挨户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听取发展诉求和脱贫意愿,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逐户讨论并制订针对性的脱贫对策,同时计划开展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贫困户及贫苦学生的活动。
实践队队长张曙光说:“我们分析了前期入户面访采集的数据,深层次挖掘村里存在的问题。发现原因大都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劳动力短缺,村民素质低,政策倾斜少这几个大方面,之后我们将进行二次面访和产业化调研,希望得到更多更有用的信息。”据张曙光介绍,作为2016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重点团队之一,实践团得到了团中央和各级团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团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年的帮扶计划,力争大幅度提升当地的农业、教育等静态资源,结合学院的专业优势和智力资源进行精准帮扶,推动村民们脱贫致富,迈入小康。
组建“专家顾问团” 保障村庄脱贫计划
据悉,为保障这支大学生实践服务团的工作更有成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还专门为实践队组建了包括合作社、经济发展、植物保护等方面专家的“专家顾问团”,由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院长李中华带队,江文斌博士和刘翔宇博士参与指导,为实践队的精准扶贫工作保驾护航。
据了解,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赴滕州市新农村建设实践服务团作为一支国家级重点团队,实践队计划利用2016年至2018年寒暑期时间,开展为期三年连续性的支农支教、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调研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当地实现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滕州市乃至山东省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