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对李登海的先进事迹进行突出宣传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报记者随之深入采访了有关政府部门、农业科研同行以及青年大学生等,共同探究新时代的“登海精神”。
打破教条、不断创新的科学素养
评价李登海,首先是个科学家。他是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培育的玉米品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1 个人提升至4.5 个人,已累计在全国 10 亿亩土地上推广。
省科技厅副厅长郭九成说,李登海能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一个育种专家、科学家,首先在于他在玉米育种领域的执着追求,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创新。和李登海相识20多年的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许勃告诉记者,李登海能走到这一步,和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有一大批农业技术员开展农业科研,涌现了一批这样的人才,李登海是其中的佼佼者。李登海非常注重学习,早期曾自费到莱阳农学院进修,刻苦学习育种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渐渐从这个领域消失,而李登海却成长为一个科学家的原因。
在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培泉看来,李登海除了自身的悟性高之外,“ 敢为天下先”,勇于打破教条是他能取得这么大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紧凑型玉米、 高产攻关到现在的超级玉米,李登海敢想敢为。强烈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使李登海在玉米育种栽培上不懈追求,不仅自己育出了一批优秀高产的品种,还育出了一大批自交系,为玉米育种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种质资源。
朴素刻苦、坚守田野的农民情怀
接受记者采访的科研专家和干部群众谈到李登海,最深刻的感受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田间地头和农业科研一线,不图安逸,把奋斗视为一种快乐、把生命融入田野,这样一种朴素的农民情怀。李登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农民,要为农民、为农业做点事情。
王培泉说,李登海几十年来和土地、和庄稼打交道,始终没有离开自己钟爱的事业。农业科研人员要想做一番事业,就是要像李登海一样,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走到田间,走到老百姓中间。
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栽培学专家董树亭告诉记者,李登海有很强的责任心,特别能吃苦,干起来不分昼夜。“我带的博士生、硕士研究生经常到登海的试验田搞研究,学生们跟登海接触后,感触也很深,不那么浮躁了,能埋下头做事情。 ”
许勃说,认识这么多年,自己印象中,不管是在莱州还是海南,见到李登海时,他都是在玉米地里。
搞农业科研,周期长、风险高,有时一次自然灾害就把一年的辛苦毁掉了。相比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农民出身的李登海,只有付出更多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但是他做到了。李登海完善了杂交玉米尤其是紧凑型玉米的育种技术体系和高产栽培体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掖单系列占到全国玉米栽培面积的50% 以上。
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汪黎明告诉记者,作为农民的后代,李登海勤奋、朴素、乐于奉献,三十多年日夜奋斗在一线,把个人的利益都放在一边,一心追求在玉米育种栽培上的梦想。如今,尽管拥有很多荣誉,也是一个企业的老总了,但他还是一如平常,平易近人,“我们都把他当成玉米育种界的‘老大哥’、战友和同事。”每年组织去实验地观摩交流,都能看到他无论田间试验还是农事活动都亲历亲为。
心系农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家精神
在郭九成看来,李登海身上有一点对科研工作者特别有启发性,就是“不忽略市场”。他说,很多科研工作者都是关起门搞科研,育出种子发了论文就不管了,李登海则是既搞科研又关注市场,克服了体制机制的障碍,把成果做成了产业,让成果对农民和农业发挥了切切实实的功用。
许勃告诉记者,李登海对企业家的身份并不看重,但由于要让成果对社会发挥效用,他一步步把自己“逼”成了企业家,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集团。
莱州市科技局局长吴开平说,要学习登海心系农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家追求。作为地方科技部门,要继续大力支持鼓励登海种业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全社会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济南团市委副书记刘天东认为,李登海也是当代青年人学习的典范。自从李登海的事迹见诸各级媒体,在省城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李登海的人生经历说明,到农村基层创业,同样可以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山东大学毕业生王僖告诉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块“玉米地”,那就是我们追求的事业,只要勤干实干,最终一定有收获。他认为,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以李登海为自己的榜样,多看、多学、多思、多总结,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走出属于年轻一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