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李登海的三座“丰”碑

时间:2009-08-24 来源:科技日报

普通的白衬衣,老旧的裤腰带。眼前的李登海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而事实上,李登海是上市公司登海种业的董事长、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莱州市的育种基地里,三座石碑记载着这位中国农民的科学贡献。雪花大理石做成,顶端高高的玉米穗。塔碑正面分别镌刻着“玉米高产从这里走向全国”“紧凑型玉米从这里走向全国”和“超级玉米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

——1979年夏季,紧凑型玉米新品种“掖单2号”,首创了我国夏季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亩产776.6公斤。“掖单2号”获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

——1989年“掖单13号”刷新了世界玉米高产纪录,达到1096.29公斤。“掖单13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登海超试1号”,亩产达到1402.86公斤,是当时全国玉米平均产量的4倍。

三组数据,对应三座“丰”碑,形象地记录了李登海的科学探索历程。

玉米,玉米,还是玉米!这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的紧凑型玉米目前已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在长期的育种科研实践中,李登海发现并引领了我国紧凑型替代平展型玉米育种新方向,率先将紧凑型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相结合,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先河和利用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的玉米高产道路。他的玉米高产纪录从500公斤到700公斤,用了8年时间;从70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用了4年时间;而从800公斤跨上了亩产1000公斤的台阶,差不多又用了8年的时间;从1000公斤攀登到1400公斤,他整整用了16年的时间。

在我国育种界,李登海首先构建出利用紧凑型玉米开创我国玉米高产道路的有效途径,并且给出了“以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核心,以播种为基础,以密度为保障,以肥水调控为重点”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路线,丰富了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实现了玉米育种的五个重大突破:

——种植密度的突破。传统的平展型玉米很难突破每亩4000株,而紧凑型玉米每亩可达6000株甚至7000株。

——经济系数的突破。这项反映玉米籽粒在整个玉米植株生物产量中的比重指标,紧凑型玉米的经济系数比平展型玉米提高20%以上。 

——叶面积指数的突破。这项反映农作物对光照利用效率的指标,紧凑型玉米比平展型玉米提高了75%。

——较高密度下单个植株生产能力的突破。平展型玉米一般不超过175克,紧凑型玉米则达到219克。

——高产能力的突破。平展型玉米很难超过700公斤,而紧凑型玉米最高接近1100公斤,提高60%左右。

从1972年至今,李登海以每年3至4世代的育种速度开辟着中国玉米育种的创新事业,总结出“紧凑株型+高配合力”的玉米育种理论。截至目前,他已选育出一批优良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和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50个通过国家、省级的审定,获得41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是我国拥有审定品种和植物新品种权最多的农业育种家。他选育的107自交系及掖单2号杂交种、478自交系及掖单13号和超级玉米自交系及系列杂交种,已成为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3个阶段,即紧凑型玉米、紧凑大穗型玉米、超级玉米的三大创新发展的里程坐标,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同时期对国家的农业增产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李登海领衔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率领我国育种界开始向新的玉米高度进发。

李登海(左)在和美国诺华公司专家交流(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科技日报评论】

当代中国农民的先行者 
孙明河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40年前,李登海怀抱着这样的理想,选择了“科学报国”;40年后,李登海实现了这个理想,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最高纪录。

李登海是包括本报在内众多媒体多次报道过的老典型,他的先进事迹早已远近传诵。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再读李登海,更多了一份感悟。李登海由农民成长为科学家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伟力。

曾经吃过野菜、树皮的李登海,从小热爱科学,发奋科学报国,无疑是当代农民的先行者。他用40年的科学实践,让更多的农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只有靠科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

基于这样的认识,李登海把30年的科研成果无偿奉献给了国家。“登海种业”上市后,作为拥有超过20亿元市值的中国科学家“首富”,李登海倡导“节约每一分钱保障科技创新”、“把科学报国放在第一位”。这是李登海对科学的深刻认识,也是李登海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科学报国”是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选择。作为农民的李登海,通过育种科学活动,实现自己报答祖国的崇高理想,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表明,农民、工人以及一切有志于“科学报国”的人,都可以投入到科技创新的潮流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实习生 孙淼 本报记者 魏东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