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功,男,1957年9月2日出生,中共党员,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果树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12月晋升农艺师,1998年晋升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93年12月起担任烟台市果树工作站站长至今。
毕业后的他在党的关怀培养下,经过前辈同行专家的悉心指导,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于社会建设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兼备、具有相当的解决技术难题和创新技术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烟台市果业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苹果整形修剪技术”的创新
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苹果周年整形修剪技术”的理论,并通过不断的田间试验,取得了成功,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了我国苹果整形修剪技术,这项技术已在我国苹果主要栽培区普及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苹果栽培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苹果施用育果袋生产技术”的贡献
他从1991年起,在烟台市首次尝试“苹果用育果袋技术”,并对其施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率先就烟台市的气候条件下,苹果套袋的适宜时间、套袋与喷药的配合、正确的套袋方法和适宜的去袋时间等技术提出了操作规范和全树果套袋的理论,有效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全市普及,为烟台市苹果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仅此技术的推广,烟台市果农年可增收十几亿元。
在全市果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抓品种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果品生产基础
首先,大力推广了由烟台市果树工作站选育并经国内同行专家鉴定、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烟富1-6号和烟嘎1-2号,全市累计发展新园28万亩,嫁接改造50万亩。其次,从韩国、日本引进推广了黄金梨、金二十世纪、丰水、新兴、红巴梨等优良品种,发展新园5万亩。通过不懈努力,目前烟台市的苹果、梨从根本上得到了优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老品种改造了近80%,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烟台果品生产的品种基础。
(二)抓结构调整,实现果品生产多样化
为打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在果业规模迅速膨胀过程中,苹果一枝独秀,其他树种稳中有降,许多水果出现脱销的局面,自1993年开始,下大力气抓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应烟台市气候特点的名优新稀水果。大樱桃从1992年的1.6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0万亩,草莓面积4万亩,填补了烟台市水果的空白,酿造葡萄由1994年的不足3万亩恢复发展到20万亩,良种桃和杏累计3万亩,为山区绿化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三)抓新技术配套,实现果品生产高档化
一是参与了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早期丰产开发研究和优质高档苹果生产技术开发的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在全市率先提出了苹果平衡施肥与全树套袋技术的新理论和方法,并组织了实施;三是在国内首先开发了“多效灵”、“叶宝绿”,防治苹果枝干轮纹病和烂根病;推广“乐斯本”,防治苹果棉蚜;四是制定了“烟台市名优红富士果园管理技术规程”,并在全市组织实施;五是发展高效设施栽培水果面积4万亩。
(四)抓人才培训,实现果品生产要素优化
多年来,他始终不渝的关注着果树科技人员和果农素质的提高。积极举办全市果业技术培训班,聘请国内外专家,来烟台考察、讲学,进行技术交流。常年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累计培训果树科技人员和果农12万余人。
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中成绩突出
参与选育的烟富1、3号和烟嘎1-2号,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并推广到了全国苹果产区。引进的澳红正在实验鉴定,主持选育的莱山密桃在北方果树产区评价很高,成为主栽的良种。
由于工作业绩相对突出,他在1992年9月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教兴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受到重奖;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被评为烟台市科技拔尖人才;1994年被评为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995年获烟台市委、市政府“八五”期间“科教兴烟”先进工作者奖;1999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烟台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被烟台市委、市政府评为烟台市优秀人才,多次代表烟台或以专家身份出席国际专业学术会议和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发表过多篇的学术论文,是烟台市果业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