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科院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取得重大成就”荣获2005年山东省科技创新十大新闻。熟知情况的人都知道,李汝忠研究员为这一成就的取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提起李汝忠研究员,全省和全国棉花科技界的同行们都称他是棉花育种的实干家,欣赏他在棉花科研创新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广大棉农则更把他看作是科技植棉奔小康的贴心人。
为人朴实性谦和,扎根西北为科研
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随意的穿着,不善言辞的李汝忠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像养育他的齐鲁礼仪之邦一样朴实无华、稳重平和。但是了解他的人感受更多的,却是他的扎实勤奋和对棉花育种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1982年7月中旬,李汝忠与几位同学一起,告别了母校莱阳农学院,分配到了位于鲁西北古运河河畔的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刚刚从经济较为发达的胶东半岛来到相对还较为落后的鲁西北,各方面条件的强烈反差曾使他一度产生一种失落感。“如果那个时候就放弃了,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充实了。”回忆起往事,李汝忠说。促使他下定决心留下来并执著地进行棉花育种研究的主要原因,是“鲁棉1号”的辉煌、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棉农对科技的渴求,是农村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着的那片热土使他找到了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最佳土壤。
记得刚到棉花研究所的所在地临清,坐着摇摇晃晃的毛驴车从汽车站去棉花所报道,当赶毛驴车的老农听说他们几个是新分来“棉科所”的大学生时,马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不住口地夸奖“棉科所”育出的种子好,而且还不停地询问:棉花“蜜虫子(棉蚜)”怎么治?“死苗(枯、黄萎病)”怎么防?……但面对老农对农业技术渴求,他们仅凭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知识,却不敢贸然作答。20多年过去了,李汝忠对这一幕仍然记忆犹新。面对老农的夸奖,他对将要到达的新单位凭添了许多向往。而不能解答这位老人的问题,又使他不禁深感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当他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棉花研究所,当他深入了解了那些在这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前辈们所经历的艰辛、所造就的辉煌的时候,他很快就坚定了扎根鲁西北,献身棉花科研事业的决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物育种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统一,每一个品种的育成可以说都是知识与汗水的结晶。作物育种,不仅环境差,条件艰苦,风吹、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而且研究周期长,一年只有一个试验周期,育成一个优良品种,少则七、八年时间,多则十几年。对此,李汝忠也早有思想准备。大学期间,他师从于著名小麦育种家吴敏楚教授。吴老师常说“作物育种研究皮很厚,有的人啃了一辈子,不一定能啃出个果子来。所以要从事这项事业,就得肯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有献身精神才行”。母校扎实的校风,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他以后从事棉花育种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棉花育种研究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但李汝忠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顽强地在这个领域扎下了根。刚参加工作不久,李汝忠接受了去海南岛加代育种的任务。当时的南繁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各项田间管理全靠人工操作,他没有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放不下架子,而是同工人师傅们一道进行田间管理。试验地每5天打一次药,十几斤重的药桶子一背起来就得连续工作一、两天。冬天是海南岛的旱季,试验地几天就得浇一遍水,五亩多试验地全靠他和另外一名工人一桶一桶地从5米多深井里提水浇。冬天的海南烈日炎炎,背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手上也是常常磨起血泡。劳动的间隙里,他还要进行各项调查记载。晚上,工人师傅休息了,他还要再到试验地里转上几圈,看有没有牲畜跑到地里啃食繁殖材料。这些艰苦的环境和奋斗的经历更加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灵感源于实践,成果来自实干。1986年,原棉花所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建立了山东棉花研究中心。1987年,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被选派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学习。回国后,他同原棉花所大多数科研骨干一起,迁到了现在的棉花研究中心所在地济南市。出国归来,眼光更宽阔了,更加投入到了忘我的棉花育种工作中。多年来,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棉花生长季节,几乎都很少过个完整的节假日。在棉花生长的各个关键环节,他总是在田间对材料进行反复、细致的观察与比较。每年选单株时,一天下来,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不少人劝他:这样的具体工作,交给助手干算了,何必你自己亲自去干?而他总是说:“育种研究是一项连续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能只听汇报、看数字,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干,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心里才有数,才塌实。”
二十多年与棉花打交道,使李汝忠对试验地的每棵棉花怀有了深厚的感情。几天不在试验地,就感到别扭。一旦进入了忘我的工作境界,那些枯燥的调查数字,也似乎都有了灵性。看着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品种,那种亲切感,不亚于看到自己的孩子。他曾经跟一位老专家半开玩笑地说,面对一望无垠的棉田,就似乎是将军站在了阅兵台上,感受着那份神圣与自豪。正是这份对工作、对事业由衷的热爱,使他在长期的试验播种、田间调查、材料选择、资料分析这种他人看起来枯燥寂寞的循环往复中,感受到了无比的乐趣。当一个个新品种在自己手中诞生时,所有的劳累、辛苦都算不上什么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都有了报偿,这个时候的李汝忠是最幸福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天道酬勤展风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汝忠积极配合老专家,先后参加或参与主持育出了鲁棉9号、10号、11号等棉花新品种,其中,鲁棉9号、鲁棉10号分别是我省审定自育的第一个春套棉和第一个夏套棉新品种。这三个新品种作为我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中期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3189.2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16.9亿元,为全省棉花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为实现棉麦两熟、增加总体植棉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为他以后独立主持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汝忠常说:“棉花育种研究与棉农的利益息息相关。评价你的研究成果,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对农民有用处,是不是真的为棉农增产增收了。对品种而言,只有冠军,没有亚军……”。
近年来,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在棉花转基因抗虫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后育出了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24号,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1号、26号、27号,和特早熟短季抗虫棉鲁棉研19号等三种类型的多个抗虫棉新品种。特别是2005年,对李汝忠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来讲,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年份。他所主持选育的鲁棉研15号、19号、21号和24号三种不同类型的四个抗虫棉新品种同时通过了国家审定,占同期国家审定棉花品种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鲁棉研15、19、21号同时被选为国家棉花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成为国家级试验的“标杆”。鲁棉研21号还同时被选为河南省棉花区试对照品种,此前,鲁棉研15号已被选为山东省区试的对照品种。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选育出这么多不同类型的顶尖品种,这在国内棉花育种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些新品种的育成,在国内率先形成了适应不同生产类型和种植方式的抗虫棉品种系列,实现了抗虫棉品种类型的配套,从而也奠定了抗虫棉育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目前,这些新品种正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黄淮地区棉花生产的发展和广大棉农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名利寂寞皆不顾,倾心一顾为棉农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各种诱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悟、理解和追求。他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宗旨,淡薄名利,甘于寂寞,脚踏实地地工作在棉花科研第一线,全身心地投入到棉花科研工作中。
李汝忠积极扶持棉种企业,狠抓了杂交制种基地建设,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棉花杂交制种技术,在全省建立起了十多处棉花大规模杂交制种基地,使山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杂交制种基地。李汝忠喜欢与棉农交朋友,对棉农的来电、来信、来访,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对棉农的一片真情,也换来了棉农的热烈回应。山东单县棉农来了,村支书托付他来求李教授说说情,多卖给他们些李教授选育的鲁棉研15号种子;江苏大丰的老农技站长来了,诉说着他们乡镇种了李专家的品种丰收后的喜悦;江西老乡来了,送来了一面写有“鲁棉之花,赣北盛开”的锦旗……
在李汝忠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4年,山东省鲁棉研15号种植面积达到188.39万亩,2005年在山东省总植棉面积比2004年下降近300万亩的情况下,鲁棉研15号种植面积仍进一步增加,达到220.6万亩。至2005年,鲁棉研15号在全省累计种植619万亩,占全省同期抗虫杂交棉总种植面积的81.3%,其中2004、2005年占全省抗虫杂交棉总种植面积的88%以上。在鲁西南棉区的成武、金乡、曹县等产棉大县已基本普及了鲁棉研15号,实现了由种植常规棉到种植抗虫杂交棉的重大变革,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他主持完成的“黄淮棉区500万亩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3亿元,2003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科技创新是无止境的。对于今后,李汝忠还有很多的设想和计划。他最大的心愿还是能尽自己所能,扎扎实实地为棉农做点实事。为了这个心愿,他在棉花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正朝着一个个新的目标,矢志不渝、坚定地走着,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