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板凳甘坐十年冷 科研数载不辍工

时间:2007-04-16 来源:校友风采录

回望眼———硕果已累累

孙振钧,1956年于山东省海阳市,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高级研究员,客座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牧医系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12月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5月获南斯拉夫NoviSad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6月至1997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攻读博士后。
  孙振钧教授主持(或主参)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际合作(美国)等科研项目13个,其中四项总体上达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出版专著三部,主编或与人合著四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9篇,其中英文23篇,第一作者46篇。近5年发表论文33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参加国际会议16次,先后应邀出访日本、奥地利、匈牙利、美国、荷兰等14个国家。在利用蚯蚓技术处理与转化农业有机废弃物与综合利用研究方面,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
  他兼任北京蚯蚓技术研究所所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蚯蚓养殖协会(美国)亚洲与大西洋分会负责人;中国生态学会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员;美国生态学会会员;国际生态工程学会会员;欧洲环境毒理与化学协会会员;美国《应用土壤生态学》编委(SCI源);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欧盟ECOCERT国际生态有机食品国际检查员;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甲级证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认可委ISO14000审核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农业专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项目生物有机肥课题专家组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前期研究课题组组长;美国《应用土壤生态》SCI杂志编委会委员。
  承担多项社会兼职:九三学社海淀区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国农业大学第一支社主任委员。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及北京、山东4个县市的顾问。

忆当初———偶然中确定了一生的追求

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振钧加入到一项利用蚯蚓处理农业及食品加工废弃物并开发廉价新型动物蛋白源的科研工作。虽然自己对这个学科早有关注,但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更加惊奇地发现,原来蚯蚓身上有这么多宝没有被开掘和利用出来。在欣喜之余,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科研追求,他知道凭借自己不断地努力,一定会在这个不起眼的领域里有所成就。从此他开始了对蚯蚓生物学、生态学、蚯蚓在有机废弃物分解中的作用及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方面的深入与系统研究。
  他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本科阶段的动物饲养与繁殖及动物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与硕士阶段掌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生态学方法有机结合,使主持完成的第一个蚯蚓科研项目在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通过对人工控制条件下和自然状态条件下蚯蚓的生活规律、繁殖习性等详细观察和比较研究,搞清了人工养殖条件下蚯蚓种群特征和空间分布类型;首次揭示了人工饵料养殖条件下蚯蚓的“S”型生长发育规律;提出并证明了利用环境因子定向促进蚯蚓快速繁殖和增重的假设和方法;他创立了种蚓、生产蚓分开养殖,全进全出,连接作业养殖工艺;创立了蚯蚓人工养殖理论和系列技术;解决了蚯蚓养殖中产量低、生产不连续和人工床养殖蚯蚓多代“同堂”、分离难、种群退化严重等多年来国内外一直未解决好的难题。其成果《蚯蚓高产养殖与利用技术研究》获93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1995年在南斯拉夫NoviSad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对蚯蚓的特殊作用进行了更系统的研究,创立和发展了一个新研究领域。1995年回国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在辛德惠院士的指导下,他从蚯蚓的抗病机理入手,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验证了蚯蚓抗病性的两个理论假设:①肽类物质可能是蚯蚓体液抗菌系统的抗菌成分;②蚯蚓抗菌肽(蛋白)可以诱导获得并具有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为新型生物农药和无抗菌素饲料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已在山东、云南等地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截止到1999年底,已累计取得了1200万元的经济效益。《复合蚯蚓氨基酸营养液研制与开发》获山东省200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将该技术成果列入国家“十五”农业重点技术推广计划。
  1998-2000年期间,受美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局资助,孙振钧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与国际著名的蚯蚓专家Clive Edwards教授进行合作研究,期间对Clive Edwards教授的蚯蚓反应器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改进,生产出了更符合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高效低成本的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料。其营养价值比处理前提高20-30%,同时含有丰富的的有益微生物、酶类和微量元素。此种集营养、防病、刺激动植物生长于一体的生物有机肥料,填补我国肥料种类空白,已有多家企业转让了该新型蚯蚓生物反应器技术和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料技术。

展望眼———板凳甘坐科研不辍

凭借实力,孙振钧也很快就确立了在国内农业行业中的地位,并被聘任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环境系博士生导师。
  板凳甘坐十年冷,科研数载不辍工。虽然有所收获,但在自己的心中,孙振钧教授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学生,他仍然坚持每天近10小时的科研探索或学术著作。虽然在蚯蚓研究领域中他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他一直觉得他所挖掘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脚,微不足道,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虽然自己现在有很多硕士和博士生弟子,又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也不需要再亲历亲为,但孙振钧始终是坚持自己做最后的求证,甚至自己花很长时间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谈到对科研工作和自己事业的追求,他说,在科研工作中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样的一点念头可能使自己几十年的科研成果毁于一旦。因为这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是一个皆知的道理:科研中的任何一个数据的错误都是致命的。所以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强调:板凳甘坐、科研不辍。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