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木垒 拥有别样人生
——记我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校友许晓艳
许晓艳是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届会计专业毕业生。
2013年5月4日上午,在北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同全国各界的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作为“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代表,校友许晓艳受邀参加了这一活动。
2005年,山东姑娘许晓艳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团中央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来到昌吉州最偏远的木垒县西吉尔镇,成为当年我校西部志愿者中惟一的女生。2006年7月,她服务期满回到山东,考入淄博市广电局工作。2010年年初,因割舍不下对新疆的热爱,她作出了一个别人看来有些“犯傻”的决定——再次回到木垒。许晓艳现任木垒县政府党总支副书记、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奖”,这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的、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
全国优秀志愿者冯艾说过一段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它的纯粹。
我爱新疆,我爱木垒
“我是许晓艳,许是‘许多人欢迎大家加入西部计划’的许,晓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正让志愿者这个名字家喻户晓’的晓,艳是‘相信新疆的每一处风景都能让大家感觉惊艳’的艳。”许晓艳总这样介绍自己。
2004年,还在学校读书的许晓艳参加过校团委组织的一次关注新疆贫困孩子的捐款活动。看着宣传资料上孩子们艰难的处境,看着参加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师兄师姐们情真意切的求助,一向坚强的她忍不住湿了眼眶。“当时特别渴望可以为新疆孩子们做一点什么。”
或许这就是她与新疆的缘起。2005年大学毕业时,许晓艳面临很多选择,在家人朋友们看来,每个选择都很好。可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我要去新疆!”报上名后,听同学们议论学校很少批准女生申请,她就一次次跑去团委请求。最终,她成为了那一年我校唯一的一名女大学生志愿者。
2005年7月25日,许晓艳到达新疆昌吉州木垒县,开始了志愿者生活。她先后任照壁山乡远程专干、西吉尔镇远程专干、宣传文化站副站长、团委书记,同时兼任西吉尔中学计算机老师。
服务期间,恰逢团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而她所在的西吉尔镇要代表木垒县接受检查。于是,那段时间,许晓艳每周至少下乡一次指导远程教育工作,直到顺利通过检查并得到高度评价。许晓艳还对全镇贫困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网罗阳光”爱心组织,为西吉尔镇6名贫困学生争取到长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衣物、图书等实物捐赠。她多次下村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宣讲,多次代表镇、县参加各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志愿者生活让她感动、让她动情,她先后发表系列文章数十篇,加深人们对新疆和对志愿者的了解。每个周末,她小小的宿舍里都挤满了学生。这些孩子喜欢这位东部来的大姐姐,有的孩子告诉她,长大了想当大老板赚很多钱,给她买辆摩托车,让她再也不用步行很远下村了……
有个叫古丽的女孩,是许晓艳一手张罗起来的“网罗阳光”爱心组织救助的一个哈萨克族孩子。古丽的父母常年有病,没有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个智障的哥哥,非常困难。有一天下午,古丽突然来到许晓艳宿舍,一边打开一个旧得看不清颜色的布包,一边说她家刚杀了一只鸡,她特意先挑出了一瓶好鸡肉,给许晓艳。
“古丽走后,我真的是一边哭一边吃着一块块挑出来的鸡肉。我从没吃过那么香又让我那么难以下咽的食物。”
三百多个日子渐行渐远,不知不觉就到了2006年7月,许晓艳服务期满了。离开之前,每位志愿者都有一张服务鉴定表。在小小的评价栏里,多数服务单位都是简单写几句评语盖章。而西吉尔镇领导专门另附纸页,写了近七百字,而且以党委、政府双重盖章的形式对许晓艳的志愿服务给予高度肯定。
想念新疆,重回木垒
2006年9月底,回到山东的许晓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淄博市广电局。新的起点,许晓艳工作非常努力,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可是,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什么。“我控制不住地想念新疆、惦念木垒。单位每年都组织去几个城市旅行,南南北北也去过许多地方,我觉得,还是木垒最美。”
有一段时间,她每天更换一次电脑桌面,全都是在新疆时随手拍下的照片。她想念天池的碧水,想念天山的白雪,想念小镇的湛蓝天,想念牧民自制的酸奶,想念路边好吃的牛筋面,甚至想念破落的村庄,想念工作时用过的吱呀作响的打印机……
当然,最想念的,还是新疆人、新疆孩子。“那些领导同事,是不是像我常常念叨他们一样惦记着我;那些村级远程教育操作员,遇到难题时会不会想起我;尤其是那些孩子,初中毕业后都散落何处?是否也会常常想念我这个老师姐姐……”她用文字宣泄思念,写下了《想念新疆》、《我想那些孩子》等文章。“毫不夸张地讲,在家吃着饭,我会突然冒出一句,‘妈,我想木垒了’,然后眼泪‘吧嗒吧嗒’落到碗里。”
2009年年末,许晓艳在淄博巧遇时任木垒县委书记的要建军书记,她的一篇《新疆,我比想象中爱你》感动了他。在多方了解了许晓艳的基本情况及志愿服务表现后,要书记向她发出了重回木垒的邀请。
当机会真的降临,做出选择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日渐年老的父母对她越来越依赖,他们的爱牵绊着她远行的脚步。看见父母一次次躲在角落抹眼泪,听着身边众多的劝阻声音,很长一段时间,她瞻前顾后难以抉择。
“只能说,无比感谢我平凡又伟大的父母,他们难过、不舍,会疼,会哭。可是,擦干泪,他们愿意让步,愿意微笑着给我祝福。”
再一次坐上济南到乌鲁木齐的火车,她说脑子里一直浮现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诗句:“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回到木垒两年多,她经历了多个单位,每个岗位都几乎从零开始,但她都勇敢、自信地接受了一切挑战。她用很短的时间融入了新的环境,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在报刊杂志发表《情牵木垒》、《木垒的春天》、《木垒风情别样天》等稿件百余篇。此外,还在多种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其中,在昌吉州导游大赛中获一等奖、在“我身边的变化”演讲比赛中获昌吉州一等奖、自治区二等奖。
5月4日上午,许晓艳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作为“西部计划”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同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
拿到话筒之后,许晓艳以一句流利的哈萨克语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尊敬的总书记,您好!”
得知许晓艳来自新疆昌吉,习总书记与她亲切交谈,并在发言结束后对许晓艳说:“跟哈萨克族妈妈问好,跟山东女婿问好。”
会议结束后,总书记再次和许晓艳握手。许晓艳邀请他到木垒做客,习总书记笑着点头说好。
很多人都问许晓艳,离疆、返疆,你觉得值不值得?她回答:“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母校温情,伴我前行
“想起大学,总是一堆记忆在脑海中冲撞,真不知从何说起。说那座16层高的楼吗?据说现在的城阳高层建筑林立,我们记忆中的“最高”已被遗忘。说那些漂亮的桥吗?还在学校的弟弟妹妹们每天在桥上穿行,或者会跟当初的我们一样心生抱怨、只觉辛苦。说校园里的那湖碧水吗?很多美丽的风景,熟视,便会无睹。说那些如今不知散落何处的兄弟姐妹吗?心突然会疼的一种想念,也许,需要分别很久后才会知道。那,到底该告诉你什么呢?第一个出现在我脑子里的,其实是一个词,叫做温暖。这种温暖,让我在木垒清冷萧瑟的初夏,蜷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笑出了两眼鱼尾纹……”这是许晓艳文章中写过的一段话。
说起美好的大学生活,许晓艳打开了话匣子。谈起自己的专业课,她略带自豪地语气说:“英语四级是全班第一个过的,是全宿舍唯一一个每年都拿奖学金的。”
母校的温暖,一直激励着许晓艳。“母校给我力量。从开始,到现在,到未来。如父母一般,让我踏实、勇敢。这是我强大的后盾,支撑着我一往无前地去追逐梦想。随时回头,母校都在,你们关切的目光都在。于是,在这条通往不可知未来的路上,我走得更加从容坚定,因为母校,一直给我前行的力量。”
现任校工会副主席的班主任姜鲁平老师、动漫与传媒学院乌珊丹老师,是许晓艳毕业后联系较多的两位老师。
2004年,学院二十年院庆,姜老师选择许晓艳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
“那么多在校生啊,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可是姜老师放心地把这样一项任务交给了我。”许晓艳说,当时被重视的感动、被信任的幸福,让她永远难忘。
因为选修乌珊丹老师的课,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发现原来我们的心真的一直离得那么近那么近。”
许晓艳参加了2010年第二届、2011年第三届、2012年第四届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巡回宣讲团,辗转多所高校巡回宣讲,为西部志愿者招募工作贡献了力量。在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小范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问题,找艳儿姐”。采访中,许晓艳特意告诉记者她的新浪微博“西部计划许晓艳”,并一再叮嘱记者,感兴趣的弟弟妹妹们可以随时@西部计划许晓艳。
“现在回想当初,正是因为选择了西部计划、选择了新疆,才让我拥有了别样精彩的人生。而且,我并不寂寞,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跟我结伴同行。”许晓艳在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宣讲团在高校宣讲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