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我校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向高水平多科性大学迈进的关键时期。为了继续抢抓机遇,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开创我校办学的崭新局面,特制定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学校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校园建设成就显著,办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学校从2000年开始积极策划建设青岛科教园,2001年正式动工,到2005年,一个面积适中、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已基本建成。青岛校区占地面积1900亩,建筑总面积6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51万余平方米。学校5年时间完成的校园建设面积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十年校园建设面积的总和。
(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00年,我校在校生为6433人,2005年在校生达到两万人,“十五”期间在校生规模净增14000人。在办学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五年来,学校累计利用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近8亿元,新增教学行政用房31万平方米;五年共投入仪器设备经费8000多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到1.26亿元以上;新增纸本图书47.5万册,图书馆藏书达141万册。与教学相关的各项指标已基本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
(三)专业结构调整成绩突出,实现了由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大学架构的转变
“十五”期间,涉农学科不断壮大,农学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更加明显,新兴学科和专业发展迅速,办学实力逐步增强。目前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开设4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范围已覆盖农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多科性大学的组织架构。
(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学校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五年来,共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5项,3个省级试点专业、4门省级试点课程全部通过教育厅的验收;校内立项教改课题260项,建设优质和重点课程84门,已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3至2005年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9篇。2001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了有关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了教风和学风建设,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大学英语四级统考通过率一直位居全国农业高校前列,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考取率5年平均为36%,累计为全国各高等学校输送了2812名硕士研究生,在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选拔和公务员考试中,我校毕业生均受到欢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五)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喜人
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9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3项,省部级课题292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经费3067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17部,发表学术论文4329篇,获得授权专利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02年全国高校科技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我校名列第34位,山东省高校第一位。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集体”。
(六)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生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各学院也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办学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目前,我校已经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到2005年底,硕士学位点数由2001年的7个增加到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含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447人。
(七)人才工作得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十五”期间我校引进教师520人,引进学科带头人及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3 人,对学科与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69%。按照职称统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1%。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结构较为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部分学院的师资已基本达到创建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水平。
(八)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团结向上、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学校切实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探索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机制。适时调整了院系设置,完善了内部管理结构,为实现校院两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了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的水平,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呈现出团结向上、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确保了学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
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突出,组织得力,成效显著。党委提出的“莱农发展,我在其中”已经成为全体莱农人的共识,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持。在学生工作中积极推行学生自我管理、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进学生宿舍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10月,学校在全省高校德育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已经构建起“具有莱农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德育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