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机电工程学院传来喜讯,门宝江、王镇、刘涛、周川、王文凯等同学的作品《基于MSP430的多光谱新型水质分析仪》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这也是我校继2003年工程学院孟凡贵同学获得全国三等奖后,时隔八年再次获得该项赛事的国家级三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拿到这个奖项无疑是激动人心的。
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
据指导老师赵丽清介绍,几年来,机电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致力于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营造了全院参与的科技创新氛围。从2001年至今,学院学生的120余件作品在各种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得佳奖。学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优”的过程,现如今已经具备了一套健全的创新教育体制。例如,在每年新生报到时,学院会把当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获奖的作品做成展板,摆放在显著位置,让学生一入学就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学院还设立了同大集团“科技创新”企业奖学金,至今已连续发放奖学金10多万元,有160名学生或团队获得过奖励。针对科技创新,学院开设了《机械设计创新指导》、《电子线路设计》等课程。
“我们还成立了以教学院长和团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院的一大批优秀教师担任了科技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自2010年起,机电学院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助理’岗位,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机电学院院长尚书旗说。“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几个人的事,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让大家主动走进实验室,我们在每一个班级里都设立了一个‘挑战杯’专项委员,专门负责带动班级同学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负责参赛报名各项事宜。另外学院还成立了科技创新实践协会,邀请全校志同道合的同学参加,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发展。”机电学院团总支书记孙景福说。
赵老师说:“学院的很多老师每年都会有很多科技创新的课题和项目,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中间来,这样不仅能减轻老师的一些负担,还能播撒科技创新的种子,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在采访几位获奖学生时,记者了解到,在刚刚接触科技创新,刚刚走进实验室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并不完善,只是凭借着一颗热忱的心和积极的态度赢得了老师的赏识,从而有机会进入实验室锻炼自己,成就自我。“当时一听说赵丽清老师要选拔学生进实验室帮助她做项目,我就立马报了名。”周涛兴奋地说。谈到选拔的标准,赵老师说:“刚开始时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我们在选拔的时候主要看的还是学生的兴趣点在不在这上面,学生是否有积极认真的态度。科技创新是需要你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肯定不行。”
前行路上不断挑战自我
进入实验室后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从模电、数电、两款单片机等基础知识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为了弥补自己身上的不足,学到更多的知识,除了上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很多时候饭是由同学给送来的,有时候就干脆吃泡面!每天晚上他们都是在10点半之后才回宿舍,暑假是不回家的,只有到了寒假才会回去十多天。“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我是快乐而自足的,我们每个人都很享受这个过程,为梦想吃苦流汗都不算什么。”王文凯说到。
刘涛学长给我们描述了他们寒假的一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寒假食堂不开,他们只能去大润发买点包子或者饼干。到实验室后他们就开始学习实用技术,做实验,调试程序,焊接电板。冬天实验室很冷,他们必须经常出门溜溜、跺跺脚,使自己暖和一下。中午的时候,他们会去大润发买些包子或者其他的熟食。有时候干活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就错过了午饭的时间,就凑和吃泡面。中午几个人就在桌子上趴着休息会,下午继续干活。傍晚去小摊上买些肉夹馍或者鸡肉饼吃,简单的饭,大家在一起吃却很温馨。晚上,他们就像平常一样,10点半回到宿舍休息。寒假过小年的时候,赵老师还会把他们叫到自己家里去吃饺子,“为梦想奋斗的日子里,总是感觉一切都很美好。”刘涛说。
“还记得我们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科技竞赛时,三天三夜只睡了不到8个小时。当时的比赛题目任务很重,作品的系统突然又不工作了,大家都很着急。然而当我们完善了系统的这20%后,另外的80%却又出了问题。当时我们几个人就产生了争执,但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都是一样的,冷静下来后,我们还是会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去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按时完成了任务。”王文凯说。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他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的历练中不断成长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刘涛他们平常工作的实验室是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心611室,在进入实验室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在取得“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之前,他们还分别获得过“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省级奖励,其中王文凯曾获“山东省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很多情况下,他们制作作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奖,这和赵老师的创新理念有关系。“起初我们入手研制这个项目的时候,目标就是把它做成实用型的新产品,把科技创新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为了参赛去创新。所以入手前,我们联系到了‘青岛市传感器公司’,和他们进行了交流,在确定了这个科研项目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做出了预期中的实用产品,并且最终投入生产销售。这也是这个作品能获得国家级三等奖的一个重要原因。”赵老师在谈及作品的创作初衷时如是说。
在记者去采访时,已是大四的王文凯、刘涛、王镇几人依然在实验室忙碌着,他们在帮助老师研制“基于智能机械臂的自动大蒜播种机”,希望在大蒜的自动直立播种中实现新的突破。“一切荣誉都是暂时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在科技创新的路上继续努力,继续奋斗,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真正有所成就,有所收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我们在研制‘水质分析仪’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自己身上的知识盲点,我们只有边制作边给自己充电,上网查资料,查专业书籍,询问学长,请教老师等等,利用一切方法填补知识漏洞。”刘涛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他们几人都已顺利找到工作,而且都是在公司的研发领域,对于刚毕业的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来说,研发部门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挥才能的平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赵老师说:“机会是需要你自己去把握的,在大学的每一天里不断努力奋斗,你也能收获一个不一样的春暖花开。”
赵丽清老师(左二)为团队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