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化学与药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积极开展,学院形成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党支部设置科学合理,提高了党组织工作实效,2008年9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并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举产生了六个党支部,目前已有党员 人;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党委班子坚持把思想作风放在首位,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委委员会、支部大会,规范组织生活;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建设,做好党内监督。
二、围绕校党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以支部为单位,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党员集中学习近50余次。院党委分别组织教工和学生进行了座谈和调研,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党员共撰写调查报告110余份,召开组织生活会40余次,对征集的意见和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整改落实,认真总结。同时,加强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舆论宣传,在校内外网站上刊发报道共计80余篇,上报周报18份,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典型,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工作,突出特色。学院党委在活动开展之初建立了创先争优工作领导小组,书记为组长,院长为副组长,党委委员会委员、各党支部书记为组员,形成了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机制,整体推进,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利用网络、校报等宣传平台的作用,及时报道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公示党总支和各支部承诺践诺情况,促进活动扎实开展。召开座谈会、深入走访调研,做好群众评议工作,及时总结交流经验,推动活动顺利开展。第五学生党支部和教工党员吕海涛、徐鲁斌、学生党员刘红作为我院选树的典型,在全校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了表彰。
三、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学院的学科专业框架基本构建完成。
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2008年学院成立之初只有制药工程、药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4个本科专业、农药学和应用化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后又成立了生物功能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2个本科和生物制药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2个专科专业,增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目前有6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和农药学二级学科共6个二级硕士点。其中,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被评为校级、省级特色专业。在校生也由建院之初的1216人增加到现在的1621人,学院考研率连续四年平均30%以上,正式就业率平均80%以上,位列全校前茅。
实验教学中心设备不断更新完善,有利的促进了教学、课程建设。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基础化学实验室、专业化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室等4个综合教学实验室,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从最初的1300多万元增加到1800多万元,并新增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热重分析仪、超临界萃取仪、比表面测定仪等先进大型教学科研设备30余台。
四、教学工作常抓不懈,教学工作成绩突出。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和评课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学的规范化操作,定期召开教师、学生等各类教学座谈会,了解教师授课情况,成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化学化工实验教学规范研讨会等。先后有龚良玉、王辉、刘清芝、杜春华被评为院教学能手,师进生、王辉、惠妮被评为校教学能手,龚良玉、鲁莉华、孔祥平等获得校六和奖教金,孙家隆、龚良玉、王辉获得校优秀教学质量奖。
先后主持省级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课题8项,学校课题30余项。化学专业“无机化学”,生物类“有机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专业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生物类“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为校级精品课程, 另有12门校级优质课程。获得省和学校教学成果和实验技术成果17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3项,省级实验技术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和实验技术成果奖12项。编写出版教材20多部,其中主编和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基础化学实验》获得2011年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2011年、2012年我院连续两年被评为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5人次获得校优秀论文奖励,4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在前四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累计2人次获一等奖,3人次获获二等奖,7人次获三等奖,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化工原理实验技能竞赛中,3名同学获二等奖,3名同学获三等奖。
五、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加大,学院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得到改善。
自2008年以来,共引进博士14人,其中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博士3人;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四年来,先后有13名教师攻读定向博士,3名教师攻读定向硕士;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和学术交流,先后有4名教师分别在日本、韩国、美国及香港做访问学者;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层次,在学校的职称评聘工作中,新增教授3名,副教授12名。
六、深入探索科技服务新路子,科研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课题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学院的年科研经费也由建院初的零到现在的500余万元。
学院先后与青岛瀚生药业有限公司、青岛中一监测有限公司、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双方设备、技术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七、学生工作获得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院获得国家级铜奖一项,山东省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实现了我校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家级奖零的突破;在第八届“挑战杯”青岛银行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院获得山东省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我院发起的“春蕾计划”志愿者活动获得青岛市政府颁发的首届“青岛慈善奖”;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连续四年被确定为学校“优秀党日活动”重点立项;学院团总支被授予2009年、2010、2011年连续三年学校“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连续三年获得校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2009、2010、2012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均名列全校第一,被评为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