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共创辉煌

时间:2012-09-13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

2006年以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人文社科学院党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和全体师生,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工作,保证了党的建设、思想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科建设,促进了教学、科研、学生群团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六年来,院党委以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

1、以学院发展为根本,不断加强党政班子的自身建设

学院党委按照高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条例,认真贯彻执行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和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六年来,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团结协作,民主协商,集体决策,有效地保证了校、院各项重大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按照正常的轨道运行。

针对班子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围绕着“形象”和“风气”问题,着力解决凝心聚力的问题。从抓班子形象、学院形象和个人形象着手,抓党风、作风和学院风气建设。一是开好民主生活会,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要求班子成员要讲政治、讲大局、讲人格、树形象、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通过个别走访和谈话,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三是围绕“影响和制约学院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全院开展了大讨论,群策群力查摆问题,分析原因,研讨办法;四是召开了“讲团结、树形象、凝心聚力谋发展”的专题报告会,对影响团结、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敬业精神差的,提出了严肃批评。使全院上下在深刻反思、解放思想中达成广泛共识,比较好地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统一了思想认识、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凝聚力,使班子和队伍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党风廉政建设上,我院党委严格按照《党章》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做到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十分重视党风廉政教育,经常在党政联席会议、院中心组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和党纪法规,及时通报和分析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典型案例,认真组织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教师参加全校组织的党纪党规、党风廉政法规等教育活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关于加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人文社科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职责分工》、《人文社科学院院务公开实施细则》等规定。

2、以支部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六年来,院党委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校党委有关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党支部工作上,定期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重点研究党支部的工作,加强对党支部的领导和具体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党支部活动以及对上级党组织决定执行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党支部反映的意见、要求和问题,并根据各支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他们开展党的活动;认真做好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及时做好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和部分党支部书记的调整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党支部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2011年,第四(学生)党支部被评为校“先进党支部”,2012年第四(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

3、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学院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书香校园”建设的真谛所在。为此,一是抓好中心组学习,带头承担宣讲解读任务,为师生做出表率;二是抓好骨干的学习,支持和鼓励骨干教师在校内外发表理论学习文章,推动学习的深化;三是发挥“人文论坛”的阵地作用,培养教学名师;四是创新学习形式,重点抓好学习交流和出成果两个环节,使面上的学习符合文科学院的特点,更有利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创先争优工作扎实推进,在师生中开展了系列活动,教工党员利用业余时间为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学生义务辅导,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代理诉讼服务;学生党员自觉“亮牌示范”、“阳光助学”,参与志愿者活动。全院党员资助10名特困生。学院还安排专人定期走访离退休老干部、看望生产、生病的职工,关心职工生活,帮助排忧解难。

4、以转变领导作风为龙头,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六年来,院党委始终围绕学院稳定与发展这一根本要求,以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为目标,以领导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为龙头,带动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从而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正气的院风。一是健全制度,按章行事,尽量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二是作风正派,严格自律, 以事业为重,以学院利益为重,不抱个人的恩怨和私利,以公正合理的原则解决矛盾,将消极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三是互相沟通,公开透明,学院重要事项都经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协商决定,学院重大政策的修订和出台都经过教师大会讨论通过。

二、团结和动员广大师生员工,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院党委从高度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出发,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院行政做好学院各项行政工作,并与院行政一起共同担负起了学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四年来,我们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宗旨,共同修订并实施了我院的 “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共同讨论并参与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事关教学、科研、学生工作、行政管理等学院各项重大事项。

1、教学工作井然有序,专业建设成绩斐然

在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后,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改和提高工作,保障了日常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学院始终坚持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制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重点抓好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学能手大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有2位教师被评为学校教学能手,4位获校优秀教学质量奖,2位获“六和”奖教金。获多媒体网络教学成果课件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成功立项省双语教学示范项目1项,校级教研课题17项,重点教研课题2项,多媒体课题6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4项,成人教育课题8项,A类课程建设2项,B类课程建设10项。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1人获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发表教研论文57篇。先后与6家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后田社区、青岛社会福利院、海尔工业园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联系。2012年上半年,成功举办青岛农大第一届社工节,并参与山东省第一届社工节,取得良好成绩。今后,争取以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社区管理等专业为依托,实现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力争新建教学实习基地2—3个。

2008年,学院拥有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2个本科专业,秘书与公共关系1个专科专业。在加强和调整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学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多方调研,以原有专业为依托,回避传统专业,积极拓展新的专业领域。2009年,知识产权双学位专业开始招生;2010年,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科专业同时招生。社会工作专业的开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我校增加了法学学科,使我校的学科门类由6个增加到7个。2008年,学院结束了秘书与公共关系专业自1993年开办以来一直招收社会实践生的历史,开始招收第一届普通专科生,学院的专业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12年,文秘教育本科专业正式招生。 目前,学院的专业已经涵盖着管理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四大学科,拥有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社会工作、文秘教育四个本科专业,公关文秘、社区管理两个专科专业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校生由780人增加到1200人。

2、科研工作有重大突破,学科建设有明显起色

学院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充分挖掘和梳理现有的科研力量,凝练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学院增加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增加教师作访问学者的机会;增加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 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团体; 鼓励教师申报高水平的研究课题; 鼓励教师在高层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六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这是我院科研工作的重大突破,教育部课题2项,实现了教育部课题零的突破,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省软科学项目11项,地厅级项目29项,横向课题3项,经费总额达68.9万元,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31项。出版了《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广义创新学》、《行政管理学》、《哲学修养》、《困惑与求索》、《修身与治学》、《礼仪人生》等专著7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6篇。一人获“科技功臣”称号。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德育、教育学与心理学、管理、中文7个教研室,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和加强学术研究。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农村文化、农村社会学、妇女理论、公共管理科学、应用写作等。学院的研究所,从无到有发展到3个,即农村文化研究所、社会发展与人学研究所、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所。2012年,我们成功申报农村组织与制度二级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点,并于2013年开始招生。杨同毅教授、贾乐芳教授、修彩波副教授成为学院第一批研究生导师。今后,将以农村组织与制度硕士点为依托,加强学科建设,争取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筹建山东省齐鲁农业文明研究基地。

3、培养和引进并举,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六年来,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由2006年的66人,增加到现在的 72人,教授数量由1人,增加到目前的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的数量由2人增加到19人。今后五年,计划每年引进博士3人,引进高水平专家1人,总计引进博士和专家20人,继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5人,使我院的博士数量增加到44人,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超过60%。现有教授5人,争取五年后,增加到8人,产生在省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的校级学科带头人5人。

4、学生工作不断创新,群团活动再上新台阶

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弘扬主旋律,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筑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坚持以支部建设为突破点,形成以党建促团建的长效机制;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弘扬创新精神为导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规范有序,成效显著;学团工作富有活力、绩效突出;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和效果方面特色鲜明,学风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成绩理想,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以来,共有262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84人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生考研率达到17.84%,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荣获学生安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共青团工作、学生工作特色和创新先进学院等称号,学生工作在全校有地位、有作为。

工会和妇女工作有新的突破 ,先后被评为先进分会、青岛市三八红旗单位。提升了学院的形象和知名度 ,为学院乃至学校工作增了光添了彩。

回顾和总结六年来院党委的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院党政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的结果,是全院广大党员和全体师生员工辛勤汗水的结晶。

今后一个时期,人文社科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校党委提出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紧密围绕学校和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学院氛围,进一步抓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认真贯彻党政共同负责的运行机制,积极维护学院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在院各项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院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团结和动员广大党员和全体师生以认真饱满的热情、勤奋工作的作风、勇于开拓的精神,推动和促进我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断提高我院的办学能力、学术影响力以及在学校中整体实力。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