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作风谈】深化作风建设实践,厚植传媒育人根基

时间:2025-07-12 来源:动漫与传媒学院

在工作实际中,通过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与学生成长、教育质量紧密相连的实践课题。高校党员教师的作风,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尤其对于贴近学生日常的辅导员岗位而言,更需以过硬作风筑牢育人根基。​

第一,以“学生为本”解码作风建设深层内涵。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与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既需要专业成长的指引,更渴望平等尊重的沟通。曾有学生因课程压力陷入焦虑,起初对谈心谈话有所抵触,直到我放弃“说教式”沟通,引导其用脚本创作方式梳理情绪,才真正走进其内心。这让我明白,作风建设的“实效”体现在能否用耐心与智慧化解学生顾虑,让政策真正温暖人心。我们必须警惕“机关化”作风,如用表格审核代替实地了解家庭情况、用统一心理测评代替个性化干预等,若脱离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这些看似规范的流程就会变成政策落地的“中梗阻”。

第二,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作风改进路径​。我们将作风建设贯穿于“精准识别、精细服务、精心培育”全过程,尝试将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具体工作标准。在助学金评审中推行“三级公示+异议快速响应”机制,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细致落实“宿舍观察哨-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预警网络,保障工作公正透明,同时促使辅导员反思服务短板。

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三方面改进:一是建立“1对1”帮扶机制,为重点关注学生配备帮扶小组,每周开展个性化指导;二是建立“网格化”联系机制,比如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建立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名单,学院有负责老师,班级有心理委员、宿舍有心理信息员,通过多层级协作体系,全面覆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与干预工作,形成从学院到寝室的全方位支持系统;三是在助学金评定中采用“量化打分+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杜绝“人情评审”现象。

第三,在精准与精细服务中深化作风建设​。作为一线辅导员,我深刻体会到作风建设必须落在具体工作中。在日常学生管理方面,我们推行“需求清单”调研,每月通过寝室走访、主题班会、谈心谈话收集学生在资助政策、心理疏导、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立动态台账及时跟进。同时,打造“1+N”协同育人模式,比如针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的痛点,定期邀请学院专家、创业学院老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座谈会”,把作风转变体现在解决实际困难上。困难学生的资助要“一个都不能少”,心理困扰的疏导要“一刻都不耽误”,就业创业的指导要“一步都不落下”。只有把作风建设融入这些有温度、有精度的工作细节,才能真正做到以心暖心、以实助实,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长路上有人守护、有人托举。

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我们既是作风建设的践行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待每一名学生,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传媒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李之泓 编辑:薛寿鹏 姜妍 孙梦雪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