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输液最怕什么?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瓶中的药水眼看快要滴尽了,却千呼万唤始终不见护士的身影。最近几年,条件好的大型医院相继增设了呼叫装置,不过,这种装置依然有不够称心如意之处:病人感到困倦想睡一会儿,如果身边没有陪护人,还真不敢安心地沉睡过去。即便有陪护人员,也不可能时时盯着药瓶,稍有不慎,依然有可能药液滴完还浑然不觉。
前不久,由机电工程学院王玉丰等同学研究开发的“智能点滴呼叫仪”,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呼叫仪的“聪明之处”在于,通过光传感原理,及时感知输液管中液体的减少,同时向病人和护士发出信号,即使病人睡着了也能醒来,护士也可及时获知信息,再不必走来走去反复巡视。有人不禁要问,这么方便,那得多贵啊?王玉丰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大型医院的呼叫系统为有线装置,一套装置的市场价是6000多元,整个医院则需要几十套甚至上百套系统,加起来价格不菲;而他们设计的小仪器是无线电装置,成本价才30元,不仅可使大医院节省成本,小规模诊所也可以安装。
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小装置,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上捧得银奖而归。事实上,此前它已在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上出了风头,成为我校4个获奖项目之一。
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结构设计竞赛被称为全国高等学校的四大学科竞赛。连续几年,机电工程学院在其中的两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中屡屡得胜,获奖名次也逐年提高。2006~2009年,学院在省机械设计比赛中摘得20个奖牌,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摘得14个奖牌,并凭借这些成绩,在2008年全校初次设立的创新学分中占了绝大部分江山。“机电学院”和“创新”,成了密不可分的关键词。
中国乃至世界,现在最缺少什么样的人才?答案耳熟能详——创新型人才。2005年7月29日和今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登门看望“航天之父”钱学森,钱老当面就“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钱学森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高校、各院系的重要任务。机电工程学院领导班子的想法是这样的:在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中,与本院专业结合紧密的就有两大赛事,既然国家已经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就一定要利用好。通过完善学生创新奖学金制度和奖励办法、完善学生创新教育平台和开展学生创新教育,搭建创新工作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想好了就做。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好的制度和有效的培养方法。学院及时修订和完善了《同大创新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现在,机电学生可以自主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立项课题。鉴于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限、思路开阔性不强,学院多次动员教师找题目给学生做,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从“老师给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到“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平稳过渡,既夯实专业基础,又全面掌握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创新实验室,实验室担负着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设计竞赛课题的培训与制作。机电创新实验室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制作、开发、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以及对专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平台,可同时容纳30个学生进行工作。实验室开放式的、完全自主动手实践和创新的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此外,学院面向广大学生开放了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中心和机电实训中心。并长期与校外18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保持紧密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机电学院现有2个机械类、2个电气类共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整合人力资源,以两种赛事为抓手,成立了机械设计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两个指导小组,由副院长连政国教授和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龚丽农教授分别担任领队,带领有创新潜力的同学积极备战参赛。
在连政国副院长办公室,他从文件柜里抱出一大堆获奖证书,高兴地一个个展示给记者看:你看,这是“三位多功能健身器”的,它可是“能者多劳”,几个人可以同时一起健身,而现在市面上的健身器,大部分还是一个机器一种功能,功能单一,占地面积还大;这是一个“带漏播报警的小型精密播种机”,农民使用小型播种机时经常出现漏播现象,既浪费又麻烦,我们的学生对小型播种机进行了改进,漏播了就能自动报警呢!
2006年4月,我校第一届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启动。这次比赛由教务处、校团委主办,机电工程学院承办,活动作为我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重点项目来进行。截止到今年,大赛已成功举行三届,成为校内广受关注的一项赛事。全程参与赛事指导的龚丽农老师提起历届赛事的参赛和获奖情况朗朗上口,她高兴地说,这些年主要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了,学生有创新,比自己获个奖更高兴。
有了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为了梦想中的设计变为现实,参赛学生们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今年凭借“带漏播报警的小型精密播种机”项目获得一等奖的门保江本身是学电气的,但方案需要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他的应对方法就是海量阅读资料:“一遍看不懂看两遍,两遍看不懂看三遍,三遍看不懂看四遍……直到看懂为止。”
不过,手捧着奖状,他们并不愿意多谈过往的汗水,因为跟肉眼可见的汗水比起来,无形的心血更让人感激。在学生们眼中,如果说一个奖杯、一个证书是10分的收获,那么参赛过程中指导教师们的付出,以及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则让这些年轻的创新人才有了12分的受益。采访中,今年获奖的几个团队同学纷纷将成绩归功于指导教师,是他们在整个指导过程中不求回报的付出,生动地教会了这些年轻人应该以何种精神和毅力勇攀创新高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造福社会。“三位多功能健身器”的设计者之一邱军先说,准备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让他重新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的意义。他习惯在阿拉伯数字后加顿号,制展板时老师专门告诉他数字后应该用英文标点中的小圆点。老师说话时神情的专注与认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年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以来,学院借此机会认真查找不足,多次与教师、学生座谈。师生们普遍反映,创新教育的加强,提高了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的设计、制作和实践能力,训练了他们的工程实践技能,为大学生从事研究计划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软硬件环境。
当然,也有老师反映,学院创新型人才教育走出了一条很好的探索之路,但目前在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距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也有学生反映,目前各种赛事数量少、规模小、可参与人数少,不能满足更多同学参与进去锻炼自己的需求。学院领导班子认真讨论了这些意见和建议,最终将创新型教育列为活动重点整改落实的工作之一。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的灵魂。纵观世界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的差异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后续阶段,机电工程学院确定“加强学生创新教育”为整改重点,深入探索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着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成才环境,引领广大学生开动脑筋,在思想上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与常规认识的束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