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上,他妙语连篇,耐心向学生传递知识;课堂之外,他心系“三农”、专注科研,用心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他就是青岛农业大学社科处处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牟少岩教授。
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30年的牟少岩教授,是一位学者的理性与文人的感性完美融合的人,是校园里传道授业的师长,是农民中答疑解惑的专家。这样的一位大学教授,心中时刻铭记着“争做农民的代言人”。
怀揣作家梦的大学教授
1984年7月,刚刚从兰州大学毕业的牟少岩来到青岛农业大学任教。成为一名老师的他却一直心怀作家梦,“最初我选择教师是因为可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教学之余我一直坚持创作,整整五年的时间里凝聚着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而时间证明我的梦想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将自己的手稿、诗作一把火烧掉,踏踏实实的做一名教师”。牟少岩教授回忆道。
放弃作家梦的牟少岩专心治学,他重新参加研究生考试,英语是一大难关,但他认定目标便勇往直前,最终成功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在读研期间,他顺应教育形势变化,参加了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在保证自己专业课的同时通过了额外的21门法律课程。研究生毕业后,牟少岩回到学校教授经济合同法、经济法等课程,并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
地方挂职的经历,使牟少岩对“三农”的实践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这也使得他深感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0年挂职回校后的牟少岩审时度势,决定报考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他继续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讲授《农业政策专题》等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回顾30年的从业之路,牟少岩教授的工作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动,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但他始终坚持的就是:做就要做到完美、做到最好,这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农民而科研
“同事们说我是个老愤青,虽然不是个褒义词,但我接受。”牟教授说道:“我们必须怀着对农民深深的同情来看待三农问题,农民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坚决不能侵占农民权益。此外,仅同情是不够的,还要尊重农民、理解农民,并切实为农民办实事。”
牟少岩教授从小生活在农村,熟悉农民的生活状态,他成为大学教授,更努力成为为农民解决问题的专家,“我希望自己成为农民的代言人”,简洁的话语蕴含无限深意。
牟少岩教授认为“科研就是要努力走出去”,接触实际、从实际中产生项目主题,开展深入调研,形成良性的循环,将为农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实践中。曾经在地方政府挂职的经历给予了牟少岩教授很大的启示:“挂职前,我的文章来源于图书馆,从别人的文章里获得思路,但在外工作的时间里,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摒弃了原本蜻蜓点水式的研究,农民和乡村干部都是鲜活的形象,深入到实际,使科研工作能为农民真正解决问题。”
辛劳的汗水浇灌出硕果,任教30年来,牟少岩教授一直关注“三农”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政府学位委员会项目、青岛市软科学项目、山东省教委(教育厅)课题等研究项目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农民职业分化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青岛为例》1部;主编教材3部,其中1部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获全国政法院校经济法研究会优秀教材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多部。在《农业经济问题》、《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论文《重构农村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明晰其产权关系》、《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形式现实问题和政府推动的着力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烟台农业发展模式剖析》、《农民职业分化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等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分别获山东省软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农牧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岛市、烟台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4项,青岛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烟台市青年科技奖1项。他还多次获得青岛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党员、教学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5-2011年连续7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
与此同时,牟少岩教授还担任青岛农业大学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地方政府农业管理创新培训等方面的特聘教师。对农村合作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指导了青岛、烟台等地区的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曾多次出访美国、欧洲多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将书香气印到骨头上去
在处理繁忙的行政工作、开展调研之外,牟少岩教授始终不忘大学教授的本职工作——传道授业解惑。在他看来,本科学习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可以从容应对今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生学习是“学会搞科研的初步方法”,可以将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运用到社会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牟少岩的课堂之上,教的不是零散的知识,而是科学的方法,要找到主干,再找出次级,顺着思路一步一步形成完整体系。他建议学生将课本认真从头到尾通读三遍,并找寻相关教材进行泛读,学生自己疏理主干、找出重点才能应对知识更新与膨胀。他还建议学生不能把网络当成图书馆,还应多去图书馆汲取‘营养’,将‘书香气印到骨头上去’。
同时,牟教授强调,“大学本科教育并非是职前培训,不是讲工作中的经验照本宣科教给学生,而是教授应对工作中问题的能力。以会计本科和会计培训为例,培训只是告诉你详细的科目分录,本科是学习方法,两者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在学生的眼中,“牟少岩教授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可以很理性的为你讲解分析问题,又可以很感性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走出去为农民答疑解难
在卸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后,牟少岩有了相对较多的空余时间,他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农民答疑解难。2013年,他参与了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大众日报》合作开展的“强镇路径探析”活动,举办了6场报告会,成为该报“今年利用率最高的专家”,同时点评了43个乡镇关于“强镇路径探析”的稿子。
5月,牟少岩教授出席了《大众日报》“强镇路径探析”启动仪式和山东(淄博)部分镇街科学发展研讨会,并指出:“镇域经济的发展要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品牌化、集约化和生态化之路,要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在镇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打造各自的产业链条。在生态化的建设中,可以与旅游项目的开发结合起来。镇域经济的发展要围绕优势资源招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劳动力、农产品的优势,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尽快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做大做强。”他对一些地方盲目撤村并居、强迫农民上楼的做法深感忧虑,并多次在相关的座谈会和报告会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牟少岩教授认为自己要做到的是:“吃透国家政策,并将国家政策和发展状况向农民讲明白、说清楚,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实施。”而在这个过程中,牟少岩教授也将三农问题、城镇化问题深入进行总结梳理,“讲课要讲明白、座谈要谈明白、研究要研明白、做任何事都要做明白,这是我的坚持。”
“我当老师是当对了。”牟少岩教授笑着说:“走过这30多年,文字写作带给自己文字把握能力,行政工作锻炼自己综合思考能力,在地方政府挂职的经历使自己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教书不忘科研,牟少岩教授正在为“三农”的明天而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