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师者风范

杨新民:做研究即过生活

时间:2015-06-22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30多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份,为了采集水土资源数据,他跋涉过沟壑纵横的峡谷,领略过寒风凛冽的山峰,收获于风吹麦浪的原野。

在他的字典里甚至没有“辛苦”一词,一切的努力和付出在他心目中都是该做的,并享受着自己走过的研究之路。

他心系日益变化的生态环境,一直从事土壤物理及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始终参与在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第一线。

他就是曾被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评为“科技产业开发工作先进个人”,获得中国国际行业组织研究会评选的“中国百名行业创新杰出人物”金像奖的杨新民教授。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讲起当初如何走上研究水利这条道路的时候,杨教授微笑着说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几个字。短短几个字,饱含着他对水土保持事业的热爱和对往事的怀念。

他说那时的政策和现在不一样,1976年参加工作2年之后才有考大学的资格,并且专业也是分配的,不像现在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他1982年从陕西机械学院水利工程系顺利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与水土保持事业一生的缘分。

此后的杨新民教授一直心系日益变化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西北部的土壤水分状况,着手从事土壤物理及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工作。结合黄土高原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条件、水土资源状况和农业体系特征,他潜心研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钻研解决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注重技术集成,结合技术引进,完善中国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体系,促进水土保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直接参与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并提供技术服务。

人们常说最幸福的莫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在30多个年头里,杨教授先后主持和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共31项;主持地方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划和节水灌溉工程任务35项。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1部。1999年被评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创新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与节水技术工程部副主任、“润丰喷微灌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任陕西省水利学会杨陵区分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国际水土保持学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1999年9月单位整体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科研体制不变的前提下,他在资源与环境学院任教,转为教授,同时指导学校和中科院两个系统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评聘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2002年曾分别赴俄罗斯、法国、荷兰进行短期合作交流研究;2005年6月调入我校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因子影响机制的多尺度观测与模拟”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第二期贷款项目“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项目、“青岛盐碱地盲管排盐与绿化改造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取得.发明专利1项。特别是他担任水利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评审专家以来,淡泊名利,不断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参与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评审、水土保持设施现场验收评估等工作60多项;参与了“水土保持人工重点治理与生态修复关系研究”、“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补偿机制研究”以及多项水土保持行业技术规范、规程、导则(国标)的制定、修编,参与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国家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革命老区项目规划”等多项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使我校的专业技术直接为国家部委和国家重点工程服务,也成为青岛市5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

杨教授谦虚地说,他就是随遇而安而已,没想太多也没时间想太多,然而随遇而安又能热爱自己的事业是多么难得。

在同事的心目中,杨教授淡然而谦和,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默默地努力并且热爱生活,这就是最美不过的一个好心态吧!

跋山涉水中把生活叫醒

看到56岁的杨教授时,他穿着一身朴素大方的衣服,加上精神矍铄的样子,着实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谈话中慢慢感受到他那种岁月积淀的从容与谦和。

因为是走在水土保持技术工作的第一线,很多时候为了采集地区的数据一出差就是几个月,跑好几个省份,每当这时就顾不上家,面对这些,他表达了自己对妻子和儿子的歉疚和感谢。

杨教授的妻子是一位白衣天使,工作也很辛苦,因为双方工作的原因,杨教授和妻子之间的休息时间经常没有交集,因此儿子的抚养工作也就有些顾不上,儿子是在亲戚的照顾下长大的,好在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工作。说这些话时,杨教授一直面带微笑,用一个男人的方式对妻子的体谅和孩子的懂事表示着感谢。

每当提起科研和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他总是说“那就是我该做的”,就像有些时候一些现场的勘探工作必须亲力亲为,不仅是不放心雇人,而是有些时候采集数据的地点有些偏远甚至在高山上,当地的老乡不愿意去,只能自己上,一呆就是几个月。他说也许在年轻一代人心中不能理解,但他觉得那就是自己该做的事。他没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辛苦的,也没有认为有多么伟大,而是就像自己的生活一样,是自己的一部分。

“年轻人就该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要等到年迈了再出去,这种想法不现实。当然这个‘出去’不一定是专门抽时间去旅行,更是努力多做一些事,别怕多走弯路,人生路上经历的就是最美的风景。”杨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治学严谨,求索不止

在繁忙研究工作的同时,杨教授也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其中6人晋升为研究员,10人晋升为副研究员,12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已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

正所谓桃李满天下,在学生的心目中,杨新民教授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谦虚务实、心态平和,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尽管杨教授为人心态平和,但对于搞研究,他永远是那种闲不住的人,眼看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他笑着说如果能工作,他还是会多工作几年,科研对他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

杨教授的好学从年轻的时候就可见一斑,在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后的1982~1996年间,他依然努力充实自己。曾先后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海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1998年12月于西安理工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对于年近花甲的杨新民教授来说,可能最不缺少的就是奖牌和证书,但他还是坚持在水土流失监测的第一线。对于搞水利的人来说,采集数据完善技术系统这些工作,为整个水土保持事业奠定了基础,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土地和信息。

看到每一片收获的原野都能带来希望的力量,仿佛走过的路都变得平坦,过往的汗水都变得甘甜。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就像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搞研究和过生活一样都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王丽静 刘盈茹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