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科研服务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研发楼奠基

时间:2010-09-10 来源:宣传部

    9月9日上午,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研发楼奠基仪式在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举行,校长李宝笃、副校长宋希云与东营市政协副主席王景春,利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延成,利津县委常委、市直下派工作一队队长吴炳礼等共同为研发楼奠基。我校科技处、资源与环境学院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东营市、利津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奠基仪式。

    李宝笃在仪式上致辞中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等学科已在国内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影响,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具备了支撑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作为农业大学,学校有义务肩负起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的社会责任。校地携手成立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进一步夯实了学校参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基础。研发楼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科研条件,吸引更多专家加盟研究中心,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王景春在致辞中说,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高度重视与东营市的科技合作,学校的专家教授深入生产一线,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与推广示范,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是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施工中要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确保研发楼建设安全顺利进行。

    2009年12月30日,我校与东营市合作共建的“东营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研究中心旨在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立足当地实际,致力于多功能保水剂、盐碱地改良剂、微生物菌肥等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示范,为东营市乃至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目前,中心承担了1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及盐碱地综合改良、耐盐碱植物选育、绿色无公害蔬菜培育等5项校级课题,我校专家教授积极深入当地生产一线,努力为东营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新貌形成做贡献。研发楼规划建设面积1400平方米,预计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近年来,我校积极投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分别与东营市利津县签署了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垦利县签署了科技与产业发展协议。先后在利津县汀罗镇毛坨村设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重点在盐碱地改良及利用、重盐碱地区村镇绿化、盐生植物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在垦利建立了学科实验室及教学实验(习)基地,研究成果优先在垦利中试推广,同时为垦利县培训有关科研人员,并开展专题研究。在成立了东营市青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及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后,在毛坨村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17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示范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功能规划,近期将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占地70亩,规划建设了高标准食用菌种植区、冬暖式大棚无土栽培区、耐盐碱苗木及优质葡萄选育区、苗木扦插区等功能区块,配套了雨水收集节水灌溉系统及微喷灌系统,是东营市首个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综合平台。

作者:刘晓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