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农学院“十五”规划(一)
(2002年12月22日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十五"期间将是我国和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将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十五"期间也是我校办学规模与实力的快速增长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期,优势学科、办学特色的成熟期,是真正实现由单科性院校向农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我校历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重要发展时期。
按照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为主线的方针,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超前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制定本规划 。
一、"九五"期间的主要成绩和现状分析 (一)"九五"的主要成就
1. 办学层次和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五"期间,以迎接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为契机,我校实施了以"上水平,达规模,办特色,增效益"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工程,全校上下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一心,共谋改革、发展、提高和改善大计,克服困难,顺利通过了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了七个硕士学位点,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从联合培养步入了自主培养的新阶段。
我们抓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使我校全日制在校生由"九五"前的3200人发展到"九五"末的6500多人。按照新的专业目录进行了专业调整,新增9个本科专业,使我校本科专业达到21个,专业总数达到36个,覆盖理、工 、农、文、经、管六大学科,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的农科专业结构。 成人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到2000年,招生专业达到17个,增加了三个自学考试专业,在籍函授生由464 人发展到2000人。目前,我校共设有农学、园林园艺、动物科学、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工程、经济贸易、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语10个系和基础课、体育、成人教育3个教学部,办学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办学结构得到优化。
2.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九五"期间,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方针,下大力气抓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引导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定向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工资待遇、科研立项、出国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向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倾斜,使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师资队伍的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我校引进教师152名,定向培养硕士69人、博士41人,有24名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到2000年,我校有教师460名,师生比为1:14.2。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16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由94年的33.4%提高到49.6%。在职教师中,80人具有博士学位,181人具有硕士学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由94年的26.6%提高到56.7%。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有2人为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6人为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专业课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达到了80%以上,一支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
3、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九五"期间,我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全面修订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重点完善和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了实验教学改革, 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开发了一批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对骨干教师进行了多媒体教学技能培训。以教学研究立项为先导,加强了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植物保护基础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的研究与开发》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实践教学改革和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和《为创汇农业服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改革》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连续四年超过全国重点高校和山东省高校平均水平,稳居全国农业高校前列;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1998年为12%,1999年为16.6%,2000年为24%,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此外,在省委组织部选调录用、公务员考试中,我校毕业生录用率均居省内高校前列。
4. 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我校共争取各类研究课题332项,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7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励34项,厅地级奖励4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有两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鲁花11号",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人工模拟银杏杀菌剂的研究被列为1999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之首,2000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人工模拟杀菌剂"绿帝"的生产技术已以500万元成功转让,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重点投资建设了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预防兽医学科和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旱作技术实验室以及4个院级重点学科和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出一批新的学科生长点。旱作技术、菌根菌、果树次生物质代谢与调控、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等研究项目都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食用菌多糖和核酸提取工艺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服务方面,已建立校外科研示范基地27处,先后与省内外6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工作,五年来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165亿元。1998年,在由省16个厅局级单位联合组织的"三下乡"评比中,我校获得了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5. 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九五"期间,学校基本建设有较大发展,先后建成农工动科实验楼、图书馆二期工程、学术交流中心、新运动场、7号8号9号学生宿舍楼、6号教学楼和11幢教职工宿舍楼。校舍总建筑面积达23.5万平方米,比"九五"前净增16.1万平方米。改革了实验室管理体制,实行了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对教学实验室进行了调整和合并;加强了实验室建设,"九五"期间年均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600万元(设备值),有3个实验室被省教育厅评为一类实验室,5个实验室被评为二类实验室。到"九五"末,我校仪器设备总值为4000余万元,实验室总面积88430平方米。图书馆引进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实现了全开架借阅和采编、借阅的计算机管理。建成了高水平的电子阅览室,建立了三个光盘数据库,成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农业检索一级站,投资200万元进行了校园网的建设。图书资料由 "九五"前的38 万册增加到47.6万册。教材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九五"期间我校编辑出版教材70余种,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6.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九五"期间,重点学习贯彻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加强了邓小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和团结意识不断增强,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四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莱农发展,我在其中"的口号深入人心。我校被省委组织部、省高工委评为1993-1998年、1998-2000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1999年,校园文明建设通过省级评估,取得优秀成绩。加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制度建设,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大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