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状分析
1. 特色与优势
"九五"期间,我校重视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学科专业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已基本形成。农学、畜牧兽医、果树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九五"期间,通过改革及"三项重点"建设,使传统学科的优势有了进一步发展。动科系有了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预防兽医学,并拥有预防兽医学硕士点。农学系建立了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旱作技术实验室,并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点,确立了我校在这两个领域的省内优势地位。园艺系的果树学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并拥有果树学硕士学位点,所承担的苹果次生物质代谢及着色机理研究已连续6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三项重点建设不仅使我校的学术队伍、学术水平、科研条件、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较大发展,而且有效地带动了相关、相邻、相近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了新的专业生长点,并为专业建设提供了相应的师资、知识和设备。另外,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专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程学科和管理学科等近农、非农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理、经、文等学科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我校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也为保持原有学科优势,加快发展文科、工科、理科专业,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我校从1984年开始就把师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把青年教师作为主要培养对象,把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作为主要目标,拨出专款支持青年教师报考委培和定向研究生。"九五"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对毕业回校的研究生实行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制度等一系列倾斜政策,并以他们为依托积极扶持新的学科生长点,我校的中青年教师得以较快成长。现在,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学历层次较高、业务能力较强、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这是我校今后发展的希望所在。
(3)教学科研基地。我校目前已建立校外科技示范基地27处,并与省内外6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校内有实践教学基地873亩。农学、园艺、植保、动科、工程、食科各系都有自己的试验站或实习工厂。此外,在潍坊、东营、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有比较稳固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60多处。这为我校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展科研工作,推广科技成果,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4)校风学风。校党委在抓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下大力气抓了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使我校拥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一支勤奋务实、勇于进取的干部队伍,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惟勤惟谨,形成了改革与发展的合力,为我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已连续多年在本科生全国四、六级英语统考、本科毕业生考研、省委组织部选调应届毕业生考试以及计算机全省等级考试和高等数学华东区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人才质量,争取更为有利的办学条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5)电化教学。我校电化教学已经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特色,摄录、编辑和教学安排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教育技术中心制作的电教片和取得的教学成果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校专业课电化教学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电视教材的配套建设和收编数量、设备的配置、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以及获奖成果的数量和层次均居全国农业院校前列。这为我校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远程教育和开放办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条件上的保证。
2.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校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自建院以来,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长期以农科为主,近农和非农专业的建设起步较晚,学科间的发展不够平衡,新专业的条件建设比较薄弱,学科的整体结构与我校多科性大学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后劲不足,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不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还比较少。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缺口较大,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近几年引进的青年教师数量较大,教学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全国性高校师资的结构性缺乏,使一些新建专业师资引进困难,成为制约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因素。
(3)科研方面。科研整体实力不强;科研力量分散,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国家级课题和高层次研究成果较少,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比较薄弱;应用研究活力不足,开发能力整体偏弱。
(4)资金方面。资金问题是制约我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我校近几年规模迅速扩大,消耗的非教学资源成倍增加,加上生均省拨经费的减少,困难学生比例增加,给学校财务造成很大压力,为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增加投入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机遇和挑战
综观全国及我省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情况,我校的发展存在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1. "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为农业高校的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跨世纪发展目标和科教兴农的基本方针,制定了农业和农村的重大改革措施。这必将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走优质高效、产业化之路,必然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和知识支持。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也必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这为农业高校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更丰富的可争取资源。但是,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农业产业结构,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不断拓展我校的办学空间,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2.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揭开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帷幕,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到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在校生突破1600万人。山东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也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98年以来,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一直以30%的幅度递增,到2010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将达到100万人。这就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但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保证,要求我们在办学的软硬件建设方面都要跟上去。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3. 我校十几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积蓄了力量。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教学工作思路;具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实干、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责任意识强、顾全大局、精诚团结、艰苦创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干部队伍,一支专业思想牢固、基本素质好、严谨扎实、爱岗敬业、充满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这是我校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宝贵财富。同时,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我校在教学、科研、后勤、住房、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水平还是改革的力度,与兄弟高校、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全校上下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鲁"的大局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发扬可贵的争取精神,以更实在的身心付出,创造更辉煌的工作业绩,努力把我校的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高等教育事业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