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机电工程学院:学科科研为引领推动改革发展

时间:2014-02-19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以学科和科研工作为引领,推动学院改革发展

——在五届四次教代会上的发言

机电工程学院  尚书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非常荣幸作为基层单位的代表在这里发言。2014年是我校名校建设工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作为基层教学学院,首先要全面领会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计划安排,服从学校大局,把学院各项工作与学校总体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学院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紧扣学校的改革思路与重点任务,把关注点和工作重心放到学校的总体部署上来,根据学院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尽快细化和逐项落实,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下面我汇报一下机电工程学院2014年初步的工作计划和打算,请各位领导和代表们给予帮助和指导。

一、以特色名校建设为动力,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一直是学院工作永恒的主题。我校特色名校工程启动以来,已进入了系统性教学改革的新阶段。我院农机化工程专业作为我校10个山东省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专业之一,在学校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已取得显著成绩。 2013年不仅成为我校2个省级特色专业之一,还获批山东省普通高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专业。这是继201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之后,在教学方面的明显进步,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农机化工程专业恰逢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良好形势,这对于农业院校中的工科专业来说,改变基础相对薄弱、人才相对缺乏、条件相对偏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我们不是拥有博士点的专业,不能招收一本的学生,这在省内三所同类院校乃至全国同专业中已经失去了生源优势;其次,校内实验实习条件发展缓慢,特别是实验室布局和实验设备需要重新调配和更新升级;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工厂工艺实习和生产制造实习等重要实践环节的实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第四,卓越工程师计划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实施,从近年来一些重点知名院校的运行情况来看,有许多部门间协调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学校需要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相应的配套措施。要让企业承担对学生的部分培养任务,如果没有政策配套,就会成为空谈,达不到预期目的。

面对挑战,我们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基础条件,科学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与特色名校建设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充分发挥好机电学院教职员工敢打硬仗和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发挥优势,克服不足,积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系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把农机化工程专业真正建成特色名校建设中的支柱专业,带动学院其他学科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提高的目标。

二、以平台建设为龙头,多方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近两年,机电学院在学校领导及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先后获批了“山东省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和科研平台。

“2011协同创新计划”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创新和科研组织模式的新举措。目前全国有三所高校获批牵头建设省级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我校牵头建设的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省内同行业主干高校、国内同行业主干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是我国农机行业最有实力的协同创新体系之一。我校作为牵头单位,如何以农机行业和产业为导向凝练学科方向,如何构建结构合理与组织紧密的创新团队,如何确定创新重点与组织创新力量,产、学、研、用协同共进,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制造的特长,实现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与无私的奉献。

上个月,我们已经拿到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科技厅联合批复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近期将积极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启动和初步运行工作,努力发挥在我省乃至全国农机行业中的作用,也充分体现出青岛农业大学在该领域的实力和地位。

2014年我们将全力建设好已有的 “两个中心”,积极申报筹建“山东省育业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争取在育种生产装备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领域获取更大的平台支持。同时,紧紧围绕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种业生产装备等2个特色重大研究方向,形成以一个协同创新中心为引领,两个工程研究中心与一个重点学科为基础的省级特色科研创新平台的总体布局。

虽然平台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取国家和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的难度依然较大;二是硬件条件与我学院科研所处国内水平及地位的差距明显;三是科研创新平台的发展已受到实验室面积的严重制约,许多自主研制和急需应用的试验设备无法入驻。我们将正确面对,克服困难,缩小差距,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2014年,在科研方面要做好几件大事。第一,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对重点项目的考核和验收工作。我校主持的2009年度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项目和2011年度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大型多功能花生、甜菜收获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累计研发出了30多种机型和100多台样机,突破了多项重点关键技术,全面超额完成了预期任务及目标,接受考核验收的工作准备就绪;第二,积极争取科研项目的连续支持。上个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取得的成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项目滚动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第三,继续跟进国家“十三五”农业装备前沿技术预测工作。去年下半年我院已经参与了科技部、农业部组织的农业装备前沿技术预测的部分工作,2014年学院将立足自身的特点和特色技术以及国情发展趋势,把握好发展阶段、重点方向、目标定位,培养站在战略层面上分析和考虑问题、凝炼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积极构筑沟通与交流渠道,积极参与农业装备前沿技术预测的后续工作,积极获取新的科研管理和项目布局信息,确保学院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将迎来成立50周年庆典,青岛农大作为这个国际组织的挂靠大学和总部所在地,正在筹备6月下旬在该协会发源地挪威和瑞典举行的纪念展会及学术研讨会,这是总部从俄罗斯搬到我校后的第一次国际性大活动,也是展示我校国际地位和实力的一个窗口。

三、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发展的根本。在学校的各项人才政策和举措支持下,2013年学院依托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名校工程、行业科研专项、省级重点学科等平台,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以及教学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定位与发展更加明确。《农业机械学》、《工程制图》等2支特色鲜明的课程群教学团队与根茎类作物机械化技术、种业装备技术等2支优势科研创新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团队中1人受聘教育部新一届高校教指委委员,1人获得“首届“豪丰杯”全国十佳农机教师”荣誉称号,4人受聘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业组(全国110人),1人获聘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年教师培养取得一定成效,3名青年教师已完成在国内骨干企业的锻炼,1人成为城阳区拔尖创新人才等,使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的影响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近几年来我们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一直没有大的起色,招聘师资也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面临着高水平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相对匮乏,攻读学位人员当前比较集中等主要困难和问题。我们将按照学校部署,重点解决影响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争取省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的建设立项,逐步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高效实干的人才队伍。

四、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深入加强科技创新教育

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就业工作和共青团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也是在学校党委正确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依靠全院师生员工勤奋工作,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继2012年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第14届年会在我校召开以及总部迁入我校,学生参与国际活动或担任国际会议志愿者多达180人之后,2013年在青岛举行的国际农业机械装备展览会的全部志愿者共390人均选自我们学院,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广泛好评。我们始终坚持学团工作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贯穿“学科竞赛引领学风”的主线,逐步形成了以“八大全国科技竞赛”为引领、“七大省级竞赛”为主导、“五大校级竞赛”为支撑的“三层面”学科创新竞赛为龙头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体系,完善并全面推广了大学生科研助理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活动支持、创新平台完善的有效统筹,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参赛队获全国一等奖1项,这也是普通院校获得的唯一一项一等奖。我院学生近3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25项,地厅级奖励198项,获得资助的大学生创新立项比例为51.3%,其中农业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立项比例高达61.1%,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科研助理比例达47.6%,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学院学团工作与科技创新教育的相互推进、相互融合的效果已经较为明显,但是高效的协作机制、有效的评价机制、长效的推进机制还尚未健全,我们将尽快凝练自身特点、查找自身不足、借鉴先进经验来支撑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机电学院的发展正处在突破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衷心盼望各位领导、同仁们一如既往的指导和持续关注,我们将始终坚持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加倍努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学校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作者:尚书旗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