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科技处:深化改革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时间:2014-02-19 来源:科技处

深化科研组织和管理模式改革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在五届教代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科技处 王兆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代表科技处进行交流发言,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在此,对校党委、各部门、各学院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对学校科研工作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高水平科技人才不断涌现,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大幅度增加,科技成果数量和层次显著提高,科技平台建设卓有成效,科技资源的积聚效应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是,随着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不断膨大的科研体量与传统科研组织管理模式间的矛盾日渐凸显,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学校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校党委把2014年确定为“深化改革年”。科技处将根据学校年度工作安排和深化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科研工作实际,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深度谋划,强力实施,从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推进学校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下面,我从三个部分进行汇报。

一、深化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改革,保障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学术和产业并重的科技创新导向,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突出应用研究的主体地位,做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明确区域农业产业服务定位,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实施,规划建设一批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学科群,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做好博士点申报学科学术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校科技创新的产业贡献度。

二是健全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推动协同创新工作。以实施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全面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涉农龙头企业的联合科技攻关,不断提升我校科技创新的行业参与度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技术需求,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全面加强学科群内服务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创新团队间的协同,逐步改变“单兵团作战”的传统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校内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度。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高我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政策引导与有针对性的组建和培育相结合,进一步凝练创新方向,整合科技资源,全面实施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组建生物种业、新型农业投入品研发、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技术、现代农业装备等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组织紧密的创新团队,全面支撑学科群发展。进一步突出农科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我校非农学科与农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组建智慧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等跨学科创新团队。逐步改变“单打独斗”的传统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有效保障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管理,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以规划组建的学科群为单元,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青岛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创业中心、青岛市现代农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为契机,全面整合科技资源,做好各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论证和规划建设工作。出台《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理顺机制,加强考核,做好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培育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对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深化科研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效能

一是做好重点科研工作的规划论证,增强科研组织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面梳理学校科研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抗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园艺作物育种与高效生产、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装备及种业装备等领域,已有苗头、特别是支撑拟申报博士点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重要科技平台进行通盘布局、规划论证和培育建设,有计划地推进科研重点工作,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实效。

二是创新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申报组织模式,提高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立项率。着眼于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创新申报组织模式,采取专家评审与面对面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院和学科组的作用,帮助申报者提升申报材料的撰写水平,提高项目申报的立项率。认真做好各级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整合和论证工作,不断提高我校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竞争力。

三是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升科研管理的效能。修订《青岛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确实做到像重视立项一样,重视项目的实施和结题等各个环节,提高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修订《青岛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经费与科研绩效管理的全程协同,进一步规范经费支出,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率。

四是健全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13年11月发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探索建立科技分类评价和长效评价机制。修订《青岛农业大学科研奖励办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鼓励团队发展和协同创新的政策氛围。

三、巩固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管理协同,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牢固树立“大科研”理念,加强部门管理协同,全方位服务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工作涉及到学校诸多职能部门,科技处将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全校“一盘棋”的“大科研”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好科技管理的牵头作用,全面加强与社科处、研究生处、人事处、教务处、国资处、财务处、科技产业处、示范园管理处、中心实验室等部门和单位的管理协同,共同营造崇尚科技、支持创新、服务专家的良好氛围。

二是健全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加强校院管理协同,全面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明确科技处顶层设计和学院组织实施的科研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工作考评体系,强化科技处对全校科研工作的规划论证、政策引导和指导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动性,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校院上下联动和协同增效,全面提高科研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一年里,科技处将乘学校“深化改革年”的东风,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为先导、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基本办学方针,继续发扬勇于争先、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各项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为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全面完成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作者:王兆华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