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资讯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发展成就总结

时间:2012-09-20 来源:农学与植保学院

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推进我院的改革与发展。全院师生员工,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学院的党组织建设、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在了全校的前列,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 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撑

学院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推进民主建设,提高了管理能力。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院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氛围。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加强了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按照学科专业划分为6个党支部,选拔党龄长、素质高、党性强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先锋队作用,促进学院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地开展。2008年度和2011年度学院被评为校先进集体;2012年学院党总支被评为青岛农业大学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学生党支部、第三学生党支部、第一教工党支部曾获得“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第八期、第九期积极分子培训通过率为98.96%、98.73%,均名列学校第一;学院学生党建工作逐步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院总支《“学生党员论坛”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模式的建构》获青岛市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工程立项。

2.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了教学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院进一步突出和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日常管理,强化了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管理。二是深化了教学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和农时季节,调整了植保、烟草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使学生的实习过程与作物的生长季节相一致,显著提高了毕业实习的质量。为班级分配了实验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地、播种、管理、收获等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烟草专业学生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级专业课均由中国农科院烟草所专家承担,学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烟草所及其所属的实验点进行,开创了校、科研机构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三是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2009年,“作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成功申报了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争取经费250万元,又投资20万元改善了植保专业教学条件。2011年,集中学院优势力量成功申报十二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实验室;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作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程项目,购置农学与植保方向共计250万元的实验教学设备;教学实验室——数字农业实验室,借助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程,投资30万元进行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内的规划;泰山学者梅旭荣从课题购入的近百万元的涡度相关仪安装到位。目前,已拥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是加强了教学研究,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课题3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5项;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荣获教育部多媒体课件优秀奖1项,校实验教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教研论文30篇;主参编规划教材5部;2人荣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五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新上“烟草”专业,2010年新上“生物安全”专业,目前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山东省特色专业1个,校级特色专业3个;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1门,院级重点课程6门。

3. 加强了学科建设,提高了科研水平,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由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的目标

第一、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科研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近三年来,引进博士6人,定向培养博士3人,3人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博士后研究。有7人先后赴美国、日本、韩国开展合作研究。目前,我院有教学科研人员7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8人,高级实验师3人;博士生导师6人,且有博士学位的5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有“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2人;有2人被选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有4人被选为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旱地作物水分高效利用团队被评为山东省创新团队。形成了由“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等组成的高层次学术人才群体。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院先后聘请美国等7名知名专家为我院的客座教授。有26人次前往美国、新西兰等国进行学术交流,邀请美国、韩国、日本等3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成功承办了10次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参加的专家学者达2600余人次。成功举办了一次泰山学者论坛。建立了学院内部的学术交流制度,三年来共有56人次作了学术报告,参加教师人数达1500多人次。

第二、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学科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2009年,又成功申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泰山学者岗位,使我院泰山学者岗位达到2个。旱作农业技术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2个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有1个实验室被列为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申报了作物高效用水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在我院设立一个旱作生理生态功能实验室和一个作物高效用水研究基地,争取经费200万元。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申报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标志我院科学研究进入国家级研究平台。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共同建立了的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工程中心。2011年我院大型仪器管理被评为校级先进单位。

第三、学院坚持科研强院战略,完善了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平均每年申报成功国家、省部级等项目25项以上,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12项,占全校项目的48%;共主持国家、省部级等项目8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25项,项目合同经费5000万元。我院参与完成的“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山东省水利科学院合作完成的项目获得2009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山东省教育厅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共发表科技论文500多篇,主参编教材、专著13部,其中被SCI、EI等收录40篇。获得专利8项,获得1项软件登记,3项行业标准,有6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家鉴定验收。有1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有2个小麦品种、3个玉米品种、3个花生品种和1个草莓品种通过省审。引进推广的草莓新品种“辛姬”、“佐贺”在第六届全国草莓大会上获得银奖。科研成果转让又创新高,“青农105”等4个玉米品种以1520万元成功转让,2个花生品种以120万元成功转让。

第四、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坚持和完善了研究生seminar制度,形成了学院、学科领域及导师三个层次seminar制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交流,2011年8月份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中日韩泰四国研究生seminar,这种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国际学术交流在我校历史上尚属首次,广研究生阅读外文、英语表达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思维和演讲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4. 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加强学生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特色鲜明,成绩突出

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凝心聚力、正面引导,全面推进学院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连续三年荣获“学风建设先进学院”,两次荣获“学生工作特色与品牌创建先进学院”,两次荣获“队伍建设先进学院”,一次荣获“安全稳定先进学院”,连续三年荣获“考研工作先进学院”。

第一、注重思想引领,服务学生发展,打造了“党员论坛”学生党建品牌,学生党建工作成绩突出。学生党支部2009年、2010年以“党员论坛”党建品牌为引领的党日活动,均被学校列为重点立项,并被评为校“优秀党日活动”。至今,学生“党员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成为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并获青岛市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工程立项。

第二、注重以学风为中心的院风建设,学院学生风气正,学风浓。近三年英语四级通过率保持在80%左右,在学校名列前茅。学生考研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高位,并稳步上升,2009年为37.87%,列全校第三名;2010年为41.56%,列全校第二名;2011年达43.83%,列全校第一名;2012年达42.9%,列全校第一。为了不断激励学生,学院努力争取社会奖学金,先后与山东登海种业、山东洲元种业等公司签订协议,争取社会奖学金达220余万元,通过奖学金,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奋发有为、努力向上的学习热情。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热爱农业、奉献农业的热情,2010年4月,在全校第一个推出学院电子院刊《稼禾》,至今已发布12期正刊,3期特刊,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三、科学搭建学院文化平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科学搭建有利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校园科技文化平台,创造性地开展了多层次、高品位、创意新的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2个班级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班级”,有360多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学院先后荣获“新生军训工作先进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学院”、宿舍安全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第一名等荣誉称号,荣获校第八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第四名,学校第32、33、34届运动会,我院学生团体总分分别列全校第六名、第四名、第三名。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意识,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科教兴鲁及科技服务取得很大成绩

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党员、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几次大型农业科技咨询活动,专家教授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个人。如学院院长林琪教授经常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小麦生产,他的团队培育的高产旱小麦品种“青麦7号”创亩产730多公斤的生产记录,和“青麦6号”推广面积1500余万亩,节水10余亿立方,增加农民收入20余亿元,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姜卓俊教授率先实现国内草莓冬季上市,其草莓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在省内外得到大面积推广,累计面积达12万公顷,总计形成经济效益114.6亿元;在全国各地举办草莓学习班60多期,技术指导上万次,培养出一大批草莓专业村、镇、县,被誉为“草莓教授”、“草莓大王”。另外,像张振芳、顾耘、王铭伦、王月福、郑长英等一批专家教授为山东省农业生产服务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有1人山东省第七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立省政府二等功,有2人被评为山东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通过科学论证和广泛讨论,我们学院制订出了“十二五”的发展规划,可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我们领导班子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先锋队的作用,带领全院教职工团结拼搏,励精图治,以奋发有,继续发扬我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发扬我院的“三风三实”精神,求真务实、扎实推进,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为推动学院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电话:0532-58957222
邮编:266109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