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师生员工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和合作社事业大发展的契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凝心聚智、干事创业,圆满完成了学院创建阶段的各项任务,办学实力不断提高,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学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为学院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学院党的组织不断健全,成立了党总支,新组建了教工和学生两个党支部。二是党员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10名正式党员,5名预备党员。三是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建立了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与学院工作例会相结合的系统的政治理论宣传制度、廉政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档案管理制度。四是教育活动内容日益丰富,效果不断深化,学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各项教育活动,积极促使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发扬好的工作作风。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深入扎实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办学方向。
二、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为学院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作社学院作为我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在高校设置的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二级学院,在办学模式上没有先例可循。学院上下多方咨询、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大胆创新,确立了“根植青岛,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联系世界;办一流专业,展合作宏图”的学院发展定位,明确了“传承合作社思想、弘扬合作社文化、传播合作社知识、培养合作社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办学宗旨、“经济为体、管理为用、互助为本、合作为源、三农为根、实践为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早日成为全国重要的合作社教学培训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政策咨询基地、实践指导基地和合作交流基地”的发展目标,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
三、专业建设成绩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009年启动了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招生工作,目前已经连续招收了4届学生,共计 173人。2010年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方向)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2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分设合作经济、合作金融、合作营销3个方向,目前已有在校生425人。2012年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申办成功,学院全面发展的专业平台已经基本建成。
经过几轮的反复论证、经教授委员会审定并经学校审核确定了《“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细化了各环节的课程要求及人才培养规格。其核心思想是:强化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合作、肯奉献”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合作社高级人才。
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落实专业导师制、小组研讨制、科研发表制和假期实习制,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积极整合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兴院强校之本,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稳定工作,已经拥有了一支专业突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专职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其中有4名教师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5人为研究生导师,外语结构涵盖英语、日语、韩语、俄语等语种,为学院的教学及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结合实际,多方整合资源,聘请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国务院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先生,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原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谢华先生,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担任合作社学院高级顾问。聘请赵铁桥、孔祥智、黄祖辉等近30名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合作社实务工作者担任合作社学院客座教授。学院积极动员这些专家经常性到学院授课、做学术报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五、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快速扩大
科研工作是学院做大做强的关键,学院确立了聚焦立项、点线进入、超常规突破的科研工作发展思路,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做项目”。科研成果丰富,科研实力快速增强。据统计,四年来学院共承担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 3项,省软科学项目2项,地厅级项目15项,横向课题8项,经费总额达226万元,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17项。出版论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93篇,其中CSSCI论文13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篇。
院长李中华博士在“青岛市统一战线‘我为科学发展献计策’活动”中提报的、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四低”困境》的建议,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专门批示,批示给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等有关领导阅。2010年3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7版理论版刊发了学院王勇博士的文章——《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网同步登载。
六、多方争取,建成了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培训平台,人才培训及基地建设成绩卓著
经多方争取,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及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先后落户合作社学院,使学院成为国家级的农业合作经济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四年来,学院先后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林业局等国际组织、国家部委以及山东省、江苏省、云南省、新疆维族自治区、青海省、贵州省等6个省区培训30多个班次,培训学员2000多人次,参与国家实用人才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100多项,累计培训学员3万多人次。
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烟台市牟平区观水工作站、烟台莱州市驿道工作站、淄博市沂源县中庄工作站等三个产学研工作站,为我院教师实地调研、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手材料以及将科研成果用于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搭建了独具特色的平台。同时学院还建立了实践基地9个、教研基地9个,实习基地7个,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进行了长期的合作交流。2009年,学院指导的3家合作社获得“山东省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1家合作社被评为“中国合作社最有竞争力品牌”,2010年,学院指导的6家合作社获得“中国农村合作社组织百强”称号。
七、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强力推进,务实合作全面深化
学院树立了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推动与国内外组织的务实合作,先后与日、韩、德、英、美、俄、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所、合作社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成功组织了师生赴日、俄、韩、德考察、访问团,接待国外专家来访200多人次。组织举办了4期中韩CEO培训班,主办或协办了“中国桃产业战略发展论坛”、“2008(青岛)东亚农业合作社发展论坛”、“2010东亚合作社发展国际论坛”等学术论坛10多场次。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研究培训中心、日中农协组织研究会中国联络处、青岛农业大学--逄甲大学海峡两岸合作经济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与文化发展基金会驻华代表处、中农协交流研修所中日农民合作社交流培训基地、国际协同组合资料室、国际合作经济文献资料室等先后落户我院,使学院成为学校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深入扎实,成绩突出
四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管理、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校教育,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品牌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推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院先后被学校评为学生事务管理先进学院、新生军训工作先进学院,一个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校级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宿舍内务秩序成绩今年已经连续11个周居全校各学院首位,马伟萍同志被评为校级优秀辅导员,共有2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7名学生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名学生干部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
九、宣传工作构思巧妙,创意独特,增加了学院的美誉度,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一是学院在办公区精心设计了合作社文化长廊、学院发展图片展,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历程,成为合作社知识普及宣传的重要阵地与学院宣传工作的重要窗口,成为学校接待来访客人的重要考察点,受到学校领导、来访客人以及学生的广泛好评。二是大力加强外宣工作,制作了《创新办学合作社 立足三农育英才—— 探访全国唯一合作社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专题片,在央视网、新华网上播出。学院曾先后采取通过与农业部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农博网、乾农中国网和中国农经信息网等网站合作的方式,快速经济地宣传了学院,并最终建立了学院专题网站。学院充分利用中国农村流通经纪研究院成立等大型庆典、2011(青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进行视听媒体宣传,在校报举办合作社专刊、在学报社科版主办专栏、创办合作社导刊的方式进行学院和专业宣传。宣传形式构思巧妙,投入与产出效益更高,既宣传了学院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充分显示出了媒体的力量。三是与新闻媒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山东科技报》青岛记者站落户我院,《农民日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青岛日报》、《青岛财经日报》等大众传媒与学院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为学院下一步的外宣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校外媒体专门宣传学院的新闻报道已经达到75条。
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院成立以来的四年也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四年,通过争取学校支持,通过很多教师进行无私的资助和奉献,通过开展社会服务进行点滴的积累,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根本的改观。学院会议室、学术报告厅装备建设完成,教研室教师电脑全部安装到位,运转良好,大大改善了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条件。